第42章 亂世能臣陶侃_中國野史大甩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中國野史大甩賣 > 第42章 亂世能臣陶侃

第42章 亂世能臣陶侃(1 / 2)

永嘉烽燧擾江皋,晉室傾頹亂未消。

誰挽狂瀾安社稷?柴桑有客號陶陶。

運甓勵精存遠誌,提兵討逆立勳勞。

寒門亦可撐天半,青史留名萬古高。

話說東晉立國之初,天下局勢動蕩不安。中原地區已落入胡人之手,百姓流離失所,白骨露於野;江南新立的東晉政權根基未穩,內部權臣割據、武將叛亂頻發,皇權旁落,朝堂震動。就在這內憂外患交織的危局中,廬江尋陽人陶侃自寒微崛起,憑勤慎立身,以戰功揚名,平定數次傾覆政權的叛亂,為東晉的存續築牢根基,成為《晉書》盛讚的“一代名臣”。

陶侃生於魏景元四年公元259年),籍貫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其家族並非名門望族,父親陶丹曾在東吳任職,僅為基層武官,待東吳為西晉所滅,陶家便徹底失去依靠,家道中落。更不幸的是,陶侃幼年喪父,全憑母親湛氏獨自撫育成人。

湛氏雖身處貧窘,卻極為重視子女的德行教化,其管教尤為嚴苛,諸多教子事跡載入史冊,成為後世賢母的典範。陶侃早年曾在尋陽縣擔任“魚梁吏”,負責管理河濱的捕魚設施,屬基層官吏。一次,他見公家醃製的魚味道甚佳,念及母親平日難得享用,便私自取了一壇帶回家中,欲儘孝心。

然而湛氏見此壇魚,非但未有喜色,反而正色對陶侃訓誡:“你如今身為官吏,當以清廉守職,憑清白立身。今日私取公家之物孝敬我,並非真正的孝道,反而會讓我憂心忡忡。若今日敢拿一壇魚,他日便可能貪腐百石糧,一旦墮入貪念,不僅自身前程儘毀,家族名聲亦會蒙羞。”言罷,湛氏責令陶侃即刻將魚送還公家,還命他寫下自省文書,明確過錯。

這件“退魚明誌”的小事,看似細微,卻為陶侃一生確立了“不貪私、守本分”的準則。但在西晉推行“九品中正製”的背景下,寒門子弟的仕途本就步履維艱——選官以門第為核心標準,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即便陶侃勤勉能乾,也隻能在基層職位上徘徊數年,始終難有升遷之機,若無常人難遇的機遇,或許他終其一生都將困於尋陽一隅。

陶侃的人生轉折,始於名士範逵的到訪。範逵是當時頗具聲望的學者,以品行高潔、善於識人聞名。某次他途經尋陽,因天色已晚,計劃借宿陶侃家中。陶侃深知這是結識名士、獲取機遇的重要契機,卻因家境貧寒,連待客的像樣器物、食物都匱乏,一時陷入焦慮。

湛氏察覺兒子的難處,主動寬慰道:“範先生乃飽學之士,重情義遠勝於重排場,你隻管將他迎入家中,餘下之事我自有安排。”陶侃依言將範逵及其隨從接入家中,湛氏則悄然進入內室,片刻後手持一物交給鄰婦,囑托其速往鎮上兌換米、肉等物資。

待陶侃安置好客人,才發現母親的發髻短了大半——原來,湛氏竟將自己視若珍寶的長發剪下。在古代,“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湛氏為助兒子抓住機遇,不惜斷發換糧,其遠見與決絕,遠超尋常婦人。

當晚,湛氏又劈下家中房柱的一部分作為柴火,將自己睡眠用的草席剁碎充當馬飼料,終於備出一桌簡素卻誠意十足的飯食。範逵及隨從既得溫飽,又聽聞陶母斷發待客的事跡,心中大為感動。次日辭行時,範逵緊握陶侃的手感歎:“你有賢母教導,自身亦具才乾,困於尋陽實乃屈才。我抵達洛陽後,必定為你揚名,助你得遇賞識。”

範逵抵達洛陽後,果然信守承諾,先是向時任重臣張華舉薦陶侃。張華起初並未重視——彼時寒門子弟求薦者眾多,他日常政務繁忙,難一一甄彆。但範逵反複陳說陶侃的才乾與品性,堅持認為其非尋常之輩,張華遂決定召見陶侃。

席間,陶侃談及江東的吏治弊端、民生疾苦,條理清晰且見解獨到,言談間不卑不亢,全無寒門士子常見的拘謹之態。張華見狀,確信範逵所言非虛,不禁感歎:“尋陽陶侃,絕非池中之物!”隨即授予陶侃郎中一職,讓他留居洛陽任職。

這一步,是陶侃走出寒門的關鍵,但洛陽城內根深蒂固的門閥壁壘,遠比他想象中難以突破。

洛陽作為西晉的都城,是名門望族子弟的聚集地。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等世家大族壟斷朝堂要職,對出身寒微的陶侃多有輕視。陶侃擔任郎中期間,每日勤勉處理公務,從不懈怠,卻始終難以獲得升遷——士族子弟見他,或側目而過,或言語間不乏譏諷,稱其為“尋陽漁吏”,暗嘲其出身低微。

一次,陶侃前往拜訪名士楊晫。楊晫為人正直,不以外貌或出身取人,與陶侃暢談後,對友人顧榮評價道:“陶侃雖出身寒素,卻胸懷韜略,行事果決,日後必定能成為國之棟梁。”顧榮是江東士族的領袖人物,素來重視真正的人才,聽聞楊晫的評價後,便主動邀請陶侃相見。

二人會麵時,談及天下大勢——從北方胡族的侵擾,到江南地區的防務,陶侃皆有獨到見解,且分析有理有據。顧榮深為折服,此後常向同僚舉薦陶侃,為他爭取機會。即便如此,陶侃在洛陽的仕途仍“久不調遷”,他深知,並非自己能力不足,而是“九品中正製”下,“家世背景”是選官的核心標準,若無祖宗蔭蔽,即便有天縱之才,也難以突破階層的桎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正當陶侃在洛陽鬱鬱不得誌,幾乎要放棄仕途希望時,江東地區的一場叛亂,為他提供了施展才乾的舞台。永興二年公元303年),流民領袖張昌在江夏今湖北武漢)聚眾反叛,自稱“聖人”,短短數月間便聚集數萬人馬,先後攻陷江夏、武昌、荊州等地。朝廷多次派軍鎮壓,均以失敗告終,叛亂的戰火眼看就要蔓延至洛陽。

危急時刻,南蠻校尉劉弘主動請纓,領兵南下平叛。劉弘素來以務實著稱,選人不拘泥於門第,聽聞陶侃具備才乾,便上表朝廷,請求任命陶侃為參軍,隨自己一同出征。陶侃得知消息後,欣然應命——洛陽雖為都城,卻非自己施展抱負之地;戰場雖充滿凶險,卻是寒門子弟憑戰功立身的唯一途徑。

劉弘率領軍隊抵達荊州後,首要之事便是召陶侃商議軍務。他對陶侃說:“張昌叛軍雖人數眾多,但多為流民,未經正規訓練,軍紀渙散。如今命你領兵一千,前往江夏進擊叛軍,你可敢領命?”陶侃雖無領兵作戰的經驗,卻深知這是證明自己的絕佳機會,當即躬身答道:“末將願往,若不能破敵,甘受軍法處置!”

軍令下達後,便有部下向劉弘進言:“陶侃出身寒微,又無領兵經驗,若授予他兵權,恐生變故。不如換用士族子弟統兵,更為穩妥。”劉弘聞言,厲聲駁斥:“用人當以才能為標準,而非出身背景!陶侃為人謹慎厚重,行事果斷,我觀他絕非背主反叛之人,爾等勿再以門第論人,擾亂軍心!”

這番話傳到陶侃耳中,他心中既感激又堅定——此生能遇劉弘這般知遇之主,必當以死相報。領兵前往江夏途中,陶侃並未急於進軍,而是先派人探查叛軍的虛實:張昌叛軍雖人數占優,但糧草匱乏,且沿途劫掠百姓,早已失去民心;其部眾多為流民,隻為求得溫飽,並無死戰的決心。

基於這些情報,陶侃製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術:首先下令江夏周邊的百姓將糧草儘數藏匿,斷絕叛軍的補給來源;隨後派少量兵力故意示弱,引誘叛軍進入預設的山穀伏擊圈。張昌叛軍久無糧草,見陶侃軍隊人數稀少,果然傾巢而出,全力追擊。

待叛軍全部進入山穀,陶侃一聲令下,埋伏的士兵即刻衝出,弓箭、滾石齊發,叛軍瞬間陷入混亂。陶侃親自率領精銳部隊衝鋒,叛軍本就饑腸轆轆,又無招架之力,紛紛潰散,或逃或降。此戰後,陶侃乘勝追擊,接連攻破張昌的七座營寨,最終生擒張昌,徹底平定江夏之亂。

消息傳至荊州,劉弘親自前往營門迎接陶侃,緊握他的手說道:“你的領兵之才,遠超我的預期!他日你若能擔任荊州刺史,我必定倚仗你為國家的長城!”因平叛之功,陶侃被封為東鄉侯,任命為江夏太守。這是他首次擔任地方主官,到任後,他立即著手整頓吏治,嚴懲貪腐的基層官吏;同時修複水利設施,鼓勵百姓農耕——經曆戰亂的江夏,在他的治理下,逐漸恢複生機,百姓皆稱“陶太守乃可靠的父母官”。

江夏局勢剛穩,江東又生亂局。永興三年公元305年),廣陵相陳敏趁朝廷內亂,在廣陵今江蘇揚州)起兵反叛,自稱“楚公”,意圖割據江東。陳敏派遣其弟陳恢率領數萬軍隊攻打廬江今安徽合肥),時任廬江太守袁孚畏懼叛軍威勢,棄城而逃,廬江瞬間陷入無主狀態,百姓惶恐不安,紛紛逃亡避亂。

危急時刻,劉弘再次想到陶侃,上表朝廷任命陶侃為廬江太守,令他領兵前往廬江抵禦叛軍。陶侃接到任命後,即刻率領部隊啟程,抵達廬江時,隻見城門大開,百姓四處奔逃,城中一片混亂。他當機立斷,先命士兵關閉城門,阻止百姓出逃,再召集城中百姓,登上城樓宣告:“我乃新授廬江太守陶侃,奉朝廷之命前來鎮守此城。陳恢叛軍雖人數眾多,卻是無紀律的亂兵,不足為懼!隻要我等上下一心,堅守城池,必定能保廬江無虞。我在此立誓:隻要有我陶侃在,絕不讓叛軍傷害百姓分毫!”

百姓聽聞陶侃平叛的名聲,又見他軍容整肅、言語堅定,心中漸定。隨後,陶侃開始部署防務:一方麵組織士兵加固城牆,修補城防,同時儲備足夠的箭矢、糧食;另一方麵將城中的青壯年男子組織起來,編成“民兵”,由軍中將士教習基本武藝,協助正規軍守城。

數日之後,陳恢率領叛軍抵達廬江城下,見城防嚴整,下令強攻。叛軍架設雲梯、撞擊城門,攻勢猛烈,陶侃親自登上城樓指揮作戰,令士兵以弓箭還擊,用滾石、熱油阻擋叛軍登城。陳恢連續攻打三日,叛軍死傷慘重,卻始終未能突破城防,士氣逐漸低落。

陶侃察覺叛軍銳氣漸挫,又通過偵查得知叛軍的糧草營設於城南十裡處,便決定發動夜襲。當晚,他挑選三百名精銳士兵,親自率領,悄悄從城南門出城,繞至叛軍糧草營外。此時叛軍守糧的士兵皆已熟睡,陶侃率部突襲,縱火焚燒糧草營,火光瞬間照亮夜空。叛軍大亂,陶侃率軍斬殺守糧士兵,將糧草儘數焚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新小说: 歡迎來到神明的遊戲 從海灣風暴開始 覺醒十倍返利,我手撕極品親戚! 主母生存指南 引誘清冷權臣後 克係末日擺攤,邪神被我喂成萌寵 亡妻回歸的方式不太對 穿成病嬌反派的小青梅 糟!我老婆外麵有狗了 青蓮仙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