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嚭出身楚國貴族,祖父伯州犁曾是楚莊王麾下重臣,後因宮廷政變被殺,父親伯郤宛亦遭誣陷,滿門抄斬。年幼的伯嚭背負血海深仇,輾轉逃亡,最終投奔吳國。憑借著家族遺傳的政治才能與辯才,更因同為楚人的伍子胥引薦,伯嚭很快獲得吳王闔閭的賞識。
闔閭去世後,太子夫差繼位,伯嚭憑借擁立之功與善於揣摩君王心意的本事,愈發受到寵信,官至太宰,執掌吳國政務與外交。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夫差為報父仇,親率吳軍大舉伐越。越軍在夫椒今江蘇太湖洞庭山)遭遇慘敗,越王勾踐率殘部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被吳軍層層圍困,陷入絕境。
勾踐深知夫差驕傲自大,更聽聞伯嚭貪婪好財,便與謀臣範蠡、文種商議,決定以重金美女賄賂伯嚭,請求他在夫差麵前斡旋。文種帶著黃金千鎰、白玉百雙,還有八位容貌絕美的越女,深夜悄悄來到伯嚭營中。見到如此豐厚的禮物,伯嚭起初還假意推辭,斥責文種“為亡國之君說情,不怕身死族滅嗎”。可文種早已摸透他的心思,一麵強調“若越國覆滅,太宰您便再無越國之利可圖;若保留越國,越王願年年進貢,太宰您亦可常得珍寶”,一麵將越女引至帳前,軟語勸誘。
望著眼前的金玉與美人,伯嚭想起自己在吳國雖身居高位,卻始終活在伍子胥的影子之下——伍子胥剛正不阿,凡事以國家為重,時常在朝堂上駁斥他的提議,兩人早已心生嫌隙。若能借此機會打壓伍子胥,同時為自己謀取源源不斷的私利,何樂而不為?他最終收下禮物,對文種承諾:“明日我必在大王麵前為越國求情,保越王一命。”
次日朝堂之上,夫差本已下定決心滅越,伍子胥也極力勸諫:“勾踐為人隱忍,若今日不除,他日必成吳國大患!”可伯嚭卻以“吳軍征戰已久,將士疲憊,需休養生息”為由,勸說夫差“接受越國投降,讓其稱臣納貢,既顯大王仁德,又能充實國庫”。他還暗中暗示夫差,若滅越,伍子胥的功績將更大,恐功高震主。夫差被伯嚭的讒言打動,最終不顧伍子胥的苦苦勸阻,答應了越國的投降請求——勾踐夫婦入吳為奴,越國則成為吳國的附屬國。
此次受賄,讓伯嚭嘗到了甜頭,也讓他與伍子胥的矛盾激化。而勾踐則在吳國忍辱負重,一麵假意侍奉夫差,一麵暗中聯絡伯嚭,不斷送去財物,讓他在夫差麵前為自己說好話。兩年後,在伯嚭的多次勸說下,夫差最終放勾踐返回越國,為日後越國滅吳埋下了禍根。
勾踐歸國後,臥薪嘗膽,勵精圖治,越國國力日漸強盛。而伯嚭則愈發囂張,他憑借夫差的寵信,不斷打壓異己,獨攬大權,同時收受越國的賄賂愈發頻繁——從越國的稀世珍寶,到良田美宅,甚至連越國特意培養的美女西施、鄭旦,也先經伯嚭之手,再由他獻給夫差。伯嚭一邊拿著越國的好處,一邊在夫差麵前粉飾太平,謊稱“越王對大王忠心耿耿,絕無反叛之心”,徹底蒙蔽了夫差的雙眼。
伍子胥早已看穿越國的圖謀與伯嚭的奸計,多次向夫差進諫,提醒他“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實力已非昔日可比,若不早做防備,吳國必遭其害”,同時彈劾伯嚭“收受賄賂,欺君罔上,當以國法處置”。可夫差早已被伯嚭的讒言迷惑,加上他好大喜功,正計劃北上伐齊,爭奪中原霸主之位,根本聽不進伍子胥的逆耳忠言。
伯嚭見伍子胥屢次針對自己,心中恨意漸生,開始策劃除掉這個眼中釘。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夫差決定舉全國之力伐齊,伍子胥再次強烈反對,認為“越國才是吳國的心腹之患,伐齊不過是爭奪虛名,若越國趁虛而入,吳國危矣”。夫差對伍子胥的反對極為不滿,伯嚭則趁機在一旁煽風點火,誣陷伍子胥“因與齊國有私交,故意阻撓伐齊大計,若吳軍北上,他恐會暗中勾結齊國,危害吳國”。
為了陷害伍子胥,伯嚭還設計了一個毒計——他對夫差說:“伍子胥心懷不滿,不如派他出使齊國,若他真有二心,必在齊國有所動作。”夫差采納了這個建議,派伍子胥出使齊國。伍子胥深知此行凶險,也明白夫差已對自己徹底不信任,為了保全家族,他在出使前將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氏。此事很快被伯嚭的眼線得知,他立刻添油加醋地稟報夫差,聲稱“伍子胥果然與齊國勾結,竟將兒子送往齊國,其謀反之心昭然若揭”。
夫差聽聞後勃然大怒,認為伍子胥真的背叛了自己。當伍子胥從齊國返回後,夫差當即派人賜給伍子胥一把寶劍,命他自儘。伍子胥接過寶劍,仰天長歎:“我輔佐先王闔閭成就霸業,又助你夫差繼位,如今你卻聽信奸人讒言,賜我一死!我死之後,可將我的眼睛挖出,懸掛在吳都東門之上,我要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攻入吳國!”說罷,便拔劍自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伍子胥的死,是吳國由盛轉衰的關鍵轉折點。國之柱石倒下,伯嚭徹底掌控了吳國朝政,他更加肆無忌憚地收受越國賄賂,故意隱瞞越國備戰的消息。而夫差則在伯嚭的奉承與西施的美色中愈發昏庸,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北上伐齊的戰爭中,吳國的國力在連年征戰中逐漸消耗殆儘。
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越國經過十年的積累,國力已遠超吳國。此時的吳國因多次北上伐齊、伐晉,將士疲憊,國庫空虛,且夫差剛在艾陵之戰公元前484年)擊敗齊國後,又在黃池之會公元前482年)與晉國爭奪霸主之位,國內防禦極為空虛。勾踐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親率越軍主力,大舉伐吳。
戰前,勾踐再次派人給伯嚭送去重金,讓他“在夫差麵前隱瞞越軍動向,拖延吳軍備戰時間”。伯嚭收了錢財,果然對越國的軍事行動視而不見,甚至在夫差詢問“越國是否有異動”時,還謊稱“越國不過是例行操練,大王不必多慮”。直到越軍渡過錢塘江,逼近吳都姑蘇今江蘇蘇州),夫差才得知消息,倉促率軍南下迎戰。
兩軍在笠澤今江蘇吳淞江)隔江對峙。勾踐采用範蠡的計策,將越軍分為三路,趁夜擂鼓佯攻,製造全線出擊的假象。夫差誤以為越軍要三麵夾擊,急忙將吳軍主力分兵抵禦。就在吳軍兵力分散之際,勾踐親率中軍精銳,趁夜色從吳軍兩路之間的薄弱地帶強渡笠澤,直插吳軍大營。吳軍猝不及防,陣腳大亂,越軍趁機發起猛攻,吳軍大敗,死傷慘重。
笠澤之戰後,吳國主力儘失,從此一蹶不振。夫差被迫退守姑蘇城,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考慮到吳國仍有一定實力,一時難以攻克姑蘇,便暫時答應了求和,撤軍回國。可此時的吳國,早已不是越國的對手——伯嚭依舊在朝堂上作威作福,收受越國賄賂,對吳國的危局毫無對策;夫差則沉浸在戰敗的沮喪中,反而更加信任伯嚭,認為他“對自己忠心耿耿”。
伍子胥生前的預言,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吳國的朝堂上,再也沒有像伍子胥那樣敢於直言進諫的賢臣,隻剩下伯嚭這樣的奸佞之臣;吳國的軍隊,再也沒有往日的雄風,隻能在姑蘇城中苟延殘喘。而越國則在勾踐的帶領下,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等待著徹底滅亡吳國的時機。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勾踐認為滅吳的時機已到,再次親率越軍伐吳,將姑蘇城團團圍困。這一次,越國再也沒有給吳國任何喘息的機會——越軍切斷了姑蘇城的糧草供應,日夜攻城,吳國軍民陷入絕境。
夫差多次派人向勾踐求和,甚至表示願意像當年的勾踐一樣,入越為奴。勾踐起初有些動搖,範蠡卻極力勸阻:“大王臥薪嘗膽二十年,就是為了今日滅吳。若今日放夫差一馬,他日吳國卷土重來,越國將重蹈吳國覆轍!”勾踐聽從了範蠡的建議,拒絕了夫差的求和。
被困在姑蘇城中的夫差,此時才終於醒悟過來——他意識到自己錯信了伯嚭,錯殺了伍子胥,錯放了勾踐,正是自己的昏庸與伯嚭的奸佞,將吳國推向了滅亡的深淵。他派人找來伯嚭,怒斥他“收受賄賂,欺君誤國,致使吳國滅亡”,下令將伯嚭處死。
伯嚭直到臨死前,還在為自己辯解,聲稱“自己對吳國忠心耿耿,從未背叛大王”。可他的辯解,在吳國滅亡的事實麵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這位從楚國逃來的貴族,憑借著權謀與貪婪,在吳國身居高位二十餘年,最終卻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他的死,既是對自己貪腐行為的懲罰,也是對吳國覆滅的陪葬。
伯嚭死後,夫差在姑蘇台自縊身亡。臨死前,他用衣袖遮住自己的臉,哀歎道:“我沒有臉麵去見伍子胥啊!”隨著夫差的死去,曾經稱霸東南的吳國,徹底滅亡。勾踐率領越軍進入姑蘇城,將吳國的土地、人口納入越國版圖,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