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渤州征戰,安陽北上了。
雖是單騎北上,但也不能真不帶兵馬,除了沈易和二三親衛,還有五百虎賁重騎。
但渤州的戰事不會停歇,這不會以安陽的意誌為轉移。
故而,安陽沒有帶任何一支兵馬,並在離開之前安排了幾道軍令。
第一道軍令
由李虎為統帥,郭奉嘉為參軍,一文一武統帥整個渤州戰場兵馬,指揮渤州戰事。
包括高陽郡大營章季部青陽軍,直屬振武軍。
退守清河郡大營的朱邪丹青部玄甲軍,徐直部鎮南軍,李薊部親衛軍,沈易兼領的一營人馬。
常郡大營的吳世勳部先登軍,和清平郡大營的程護部平南軍。
包括後勤軍一部,渤州新組建的渤州鷹揚軍。
基本上都是四營三曲兵馬,一萬三千五百餘人)
共計近十萬兵馬!
此令一下,全軍雖然都服氣,畢竟李虎為主公麾下第一將,戰功及能力有目共睹,軍中講究的便是威信,顯然李虎在安陽的有意扶持下,有了這份威信。
但更多的是羨慕不已,全軍也沒想到主公居然如此之快的讓李虎成為第一個統帥各軍如此多兵馬之人。
這可是十萬精銳兵馬!
攻渤之初,兵馬入渤也才僅僅五萬出頭的兵馬,一年下來,不知不覺就翻至十萬兵馬了!
試問,哪個將軍能抵抗得了統兵十萬的誘惑?
可以說,李虎雖未成為大將軍,卻已有了大將軍之權!
安陽的第二道軍令
由主帥李虎坐鎮清河郡大營,參軍郭奉嘉坐鎮高陽郡大營,兩大主戰場。
第三道軍令,則是嚴令非有必要不得掀起大戰,原因很簡單,若是兩線開戰,糧草無以為繼。
北上途中,安陽接到了連續不斷的急報,主要有幾份。
第一份是中樞省錢舒與軍機省顧常春聯合署名送來的。
告知北蒼雖至雲州邊境,他們已做好準備,雲州雖然局勢緊張,但暫一切穩定,並告知將竭儘一切再擠出一些糧草用於抵禦北蒼,請求主公安陽早日歸雲主持大局!
第二份則是父親秦王送來的。
告知安陽不必太多擔憂,他已抽調鎮守涼州的本部幾萬精銳已越過朔州進入朔雲邊境,隨時可馳援雲州,保雲州無恙,並提到讓他抓緊時間回雲州主持大局。
第三批戰報則是薊州各將送來的。
各將已坐鎮邊境各重城要塞,但兵馬捉襟見肘,請示安陽能否派出援軍,有備無患。
其中有一份來自妻子的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