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者,把腦袋按進胸膛裡的力量。
周遊列國期間,道理和物理,仁義還是‘仁義’,列國必須服一個。
孔丘在時,禮儀春秋。
孔丘去後,戰國百年!】
看到這些文字,魏征怒發衝冠,這和他的三觀太衝突了。
百官其實也是一樣,隻有稍微年輕一些的,莫名的感覺有道理,卻同時和自己的三觀衝突,表情詭異極了。
魏征已經很想噴很想噴,趕緊用最大的力量翻到後一頁,差點直接把那頁紙扯壞。
這一頁上寫著:
【自古以來,人人皆以為,孔丘弟子收集編著成的論語,也就是孔丘日常所言,是導人向善。
然,我不這麼認為。
試想在那戰國時代,可謂十裡一小國,百裡一大國,國國不重樣。
國皆野蠻而凶殘,否則如何能守住自己的地盤?
這種情況下,若是孔丘宣揚的是論語中的仁義,無用不說,隻怕就和看不慣此書的一樣,恨不得把對方碎屍萬段。
如此情況下,孔丘雖然不得重用,還能安然無恙,可見三千弟子三千兵,且全是精銳之兵,百國不敢招惹,隻能送走!
如何得出此結論?
《史記·孔子世家》中明確提到: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荀子·非相》提到“仲尼長,子貢短”,側麵印證了孔丘身高異於常人。
《呂氏春秋·慎大》:孔子之勁,能舉國門之關。
《淮南子·主術訓》:孔子力招城門之關。
《列子·說符》: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
此三者佐證,足以說明符合史實。
既如此,為何後世之人,會認為孔丘隻懂教化?
儒家六藝,難道沒有弓馬騎射嗎?
結合時代背景,那是戰國時代,百國時代。
若沒有自己足夠的力量,如何能周遊列國?
加之,論語的成書,乃孔丘弟子,集成其日常所述,卻沒有給予注解。
誰人能知,孔丘說某話之時,是在何等情形之下?
後人根據孔子教化之根源,釋其為論語。
我為何不能根據其武力之根源,釋其為掄語?】
這一篇話看下來,百官感覺腦子轟鳴,一片空白。
他們,居然找不到反駁的理由。
論語本就不是孔子成書,而是孔子的後人成書。
其意思也不是孔子自己說的,而是後人釋意而成,誰敢說就是真實的?
尤其是,孔子身長九尺六寸,還能夠‘動’城門之關。
儒家教化之中也有弓馬騎射,誰敢說其沒有力量?
並且那時候,的確是百國亂戰。
孔子四處推廣仁義,還能夠一路走下來。
難道說,那時候的各個諸侯國君,全都是善人嗎?
這明顯說不通!
正因為沒法解釋,沒法反駁,百官三觀受到了劇烈的衝擊。
有些年紀大點的,再或者是老古板,身體都開始搖晃起來,臉色變得極端難看。
他們三觀碎了,整個人就像第一次認識這個世界,無法直視了。
喜歡大唐:開局攻打長安,決勝父子局請大家收藏:()大唐:開局攻打長安,決勝父子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