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滅種,千古罪人,這兩個詞一直回蕩在百官心間。
這兩個詞一出,沒有哪個能承擔得起。
隻要把類似的推斷結果放出去,放到報紙上。
誰敢說反對,隻怕馬上就要被口誅筆伐,都不需要等千秋之後再來評斷。
好一會兒,房玄齡說道:“陛下可曾想過,曆朝曆代為何禁止出現反書?”
李承乾反問道:“那房愛卿可曾想過,為何曆朝曆代,都要去禁止?
什麼事情,是需要去禁止的?
在朕看來,無非就是兩類事情,需要被禁止。
第一類,對既得利益者不利。
第二類,對絕大多數人不利。
人性有時候很簡單,無非就是利益驅使。”
“這……”
房玄齡無話可說,因為李承乾的反問太絕了。
這又不像教訓兒子,說不過還可以直接上家長威嚴。
李承乾再次道:“自從漢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以來,由於愚民政策的統治,這一套執行得很好!
可也因為如此,就出現了所謂的反書,即對既得利益者不友好的書。
天人感應理論中,君主施以仁政,則天降祥瑞。
君主昏庸,則民不聊生。
於是,一旦天災出現,那就成了君主的錯。
那荀子豈不是,天下最知名的反書著作者?
因為他在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房玄齡頓時瞠目結舌,要是從這個角度去看,可不就是嗎?
問題是,荀子的名氣雖然不如孔子等人大,但也是古聖先賢之一,咋就變成反書著作者了呢?
偏偏房玄齡還反駁不出來什麼,因為那句話誰都知道。
“朕說:天要下雨,地要乾旱,與君主何乾?
君主能做的,無非就是調配天下資源,去進行賑災,恢複民生。
若不然,皇帝寫下罪己詔,或者把地方官員全砍了,現在就消彌了?
理越辯越明,誰對誰錯,實踐出真理。
什麼反書?
就算有一天,長安城中出現了罵朕的書,朕也不會禁止!
若這書罵得有理有據,朕還可以給他加官進爵。
若這書是亂扯亂談,懂理的百姓,都能把他給撕碎。
朕要開民智,朕要人人如龍,就是因為朕知道,堵不如疏!
就好像那江河之水,越堵越多,越堵就越波濤洶湧,總有堵不住的那天。
也如當年,朕還在監國的時候就說過!
朕不想以後民間傳聞:朝堂上的大臣全都解決不了問題,他們隻會解決發現問題的人!
若有類似的傳聞,諸位愛卿不覺得羞恥嗎?
人果然是健忘的,區區四年就忘得差不多了!”
“臣,知罪!”
房玄齡歎息一聲,深深的拜了下去。
“朕告訴爾等,出了問題,就要去尋找問題的根源,而不是解決發現問題的人!
當爾等的家中看到一隻蜚蠊,那就意味著,爾等的家中已經遍地都是。
同樣的道理,當出現了所謂的反書,也就意味著,全天下都有了造反的苗頭。
爾等不思及根源,解決問題,反倒是想要解決反書本身,或者是所謂反書的著作者。
要解決了這個人,就天下太平了嗎?
那和當年的趙高有什麼區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