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之後,剛剛走出宮門,很多官員就忍不住,拿起那本試行辦法,邊走邊看起來。
即便是坐上了回家或者去辦公的轎子,都沒有放下。
因為這個事情,關係實在是太大了,值得他們一個字一個字的去研究。
自古以來,任何製度都不是一蹴而就。
真正改換製度的帝王,往往在自己在位時期,都還不能完美的執行下去,需要等下一代帝王,甚至下一個朝代,繼承之後再繼續修改發揚。
從古至今,每一次製度的大變革,都是一次血淋淋的教訓。
那真的是殺得血流成河,甚至殺得王朝破碎。
而且每一次製度的改革,一般都會推出替罪羊來。
比如說軍功製的衛鞅,法家的李斯。
隻有一種製度推出來的時候,算是流血最少的,那就是舉察製。
這個製度,兼顧了所有當前貴族的利益,是最容易被推行的。
接下來是九品中正製,本身就是在舉察製上改革的,還是屬於曹魏這個割據政權,所以好像波瀾不驚的就出現了。
到了科舉製的時候,隋文帝楊堅為了打破九品中正製對世家貴族的依賴,想出了科舉製這一招。
但他在的時候,也不過是有些苗頭而已,算是試探性的推出。
再加上他在位的時候,的確自身也強,因此沒有遭到特彆厲害的反撲。
主要是那個時候,當前的世家大族和貴族,並沒有察覺到特彆嚴重的危機,也有足夠的力量跟楊堅抗衡。
到了楊廣時期,楊廣強力推行科舉製度。
三征高句麗乾的那些事,未嘗沒有主動消耗世家力量的想法。
隻是終究眼高手低,世家大族也不是待宰的羔羊,於是把自己折騰沒了。
到了唐朝,李淵通過唐六典確定了科舉的框架,但跟楊堅當初一樣,也隻是在輕輕的試探。
看到了隋朝的滅亡,李淵作為了解內情的人之一,豈能不防備世家大族?
若是他一點都不防備,甚至還跟世家大族一條心,絕對不會搞什麼唐六典。
轉眼來到李世民時期,李世民憑著自己的軍功和聲望,還有手下一大批支持者,終於開始大力推行科舉。
可即便這樣,一年一考,也同樣再次被世家大族把控,科舉有名無實,隻是在跟世家打拉鋸戰。
再到李承乾上位,強勢鎮壓世家大族,才又再次改革了科舉,又普及教育,真正從根子上打開了上下通道。
也就是說,到了李承乾這個時期,才勉強把科舉落實了。
這才剛剛落實,不曾想李承乾居然又要大改。
這個事情太嚴重了,一不小心就不知道波及到多少人,不知道多少人會血流成河,人頭落地。
如此,哪個官員敢輕慢?
都恨不得馬上看完,並且一字一句的去解讀。
看看究竟碰觸了哪些人的利益,自己會不會被牽連,自己會不會被當槍使用,會不會必須要站出來,會不會成為人頭落地的一員。
這一本白皮書,把所有官員都弄得人心惶惶,人人都無心情談其他。
李承乾對這些事情,都是有所預料的。
要不然,他就不會現在才開始推行。
沒有真正站穩腳跟之前,就連他自己,都沒有把握推行這種結合了後世的製度。
他修改整理出來的這個製度,屬於既分權又集權。
分百官之權,讓民來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