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一直認為,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能者上,庸者下!
人無完人,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也沒有人是什麼都懂的。
作為地方主官,哪怕作為朝廷某中樞部門主官。
要的都是總攬全局,而不是什麼都橫插一杠子,什麼都覺得自己懂。
如果真有那種人,那不是人,是神!
當官,最忌諱不懂裝懂,皇帝也一樣。
若皇帝萬能,何需朝堂百官?
地方官萬能,何需有才之人輔佐?
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就曾經說過一番話。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劉邦可曾死抓住權力不放?
話說回來,朕何時架空部門主官職權了,朕隻是希望,所有的事情都交給合適的人去做,才能大大的提高效率。
作為部門的主官,隻要對手下每個部門有相應的了解,做最後的決定和裁定就行了。
若什麼都以主官的想法為第一,要是遇到主官不懂的呢?
有些英明點的,還可能會詢問一下幕僚。
剛愎自用的,簡直就是想怎麼來就怎麼來,治下遲早民不聊生,如此就對嗎?
朕從來不把黎民百姓掛在嘴邊,但朕把他們放在心裡。
隻有官員各司其職,才能夠提高效率。
隻有百姓能夠監督官員,官員才不敢肆意妄為。
朕這個皇帝,隻是個掌舵人,調配天下資源。
有何不對?”
魏征據理力爭:“即便如此,若是如此細化下去,天下官員依然過多!”
“是,目前看來的確有點過多,但真的能夠配齊嗎?
製度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人口的爆發卻是一朝一夕的。
若是今年把吐蕃接收過來,那就是四千多萬人口。
隻要把製度推行好,五年之內,人口可能就會過億。
雖然在過億的人口之中,大多是孩子。
但在十年後,就都是大孩子。
在二十年後,就都是成年人。
二十年的時間,各地能不能完全推行本政策,還是未知之數。
但二十年後,人口過億的情況下,試問需不需要這麼多官員去管?
朕一直在說未雨綢繆,這就和打仗的時候料敵先機一樣。
不能什麼事情,都到了眼前再做決定,而應該具有前瞻性的目光。
很顯然,魏征你並沒有!”
最後這句話,有些嚴重了。
魏征臉色微微發白,身體微微顫抖,他發現自己反駁不了。
“更何況,隨著格物的發展,或許都不需要二十年。
因為周邊的其他國家,說不定會眼巴巴的趕著加入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