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各方做何打算,該來的還是來了。
最後一屆科舉,李承乾照章辦事,並且正式對他們宣布了沒有被錄取的,可以來年繼續考公,也可以去各地‘支教’。
從下一屆開始,就不再進行殿試,而是改為考公。
各地能考入長安的,就可以開始考公。
考公會根據各部的需求,可能會一年考兩次,也可能為一年考一次。
考公成了,也不一定能夠就留在長安。
就像工部農業院的,他們天南地北各處都去,就是為了研究植物的生長習性,以及尋找各種植物進行雜交或者嫁接,進行種種嘗試。
不管窮山惡水,還是炎熱或者寒冷的地方,一待就是一年兩年三年。
當然,如果想要當官,也可以先考入吏部,緊跟著從雜事做起,什麼時候合格了,下放出去了,才可以從地方官員做起。
唯一的區彆可能是,如果表現好,或者跟對了人,下放出去的起點就高,反過來就低。
李承乾不是不知道,如此會滋生官官相護和腐敗。
但是沒辦法,什麼東西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因此,他早早的就定下了無限追責製。
要官官相護,要腐敗,隻管乾。
就算你自己在位的時候,一輩子不出事,也會追究到你子孫後代頭上。
不怕子孫後代因此而滅,你就隻管乾。
這種本質為連坐的無限追責製,在這個時代卻沒有人能夠反對,或者提出反對。
隻因為,本來就有誅三族或者誅九族等。
大家都沒覺得這個連坐,本質上有任何問題。
關於文化部的事情,在民間越演越烈,甚至這一屆的科舉都沒有什麼人關注了。
關於文化部的選拔,李承乾隻是安排下去,並沒有親臨現場。
因為,他怕自己坐在現場,導致有些人發揮失常。
當然了,即便是百官坐在現場,也可能導致大家發揮失常。
但是,如果麵對官員的勇氣都沒有,那還是不要爭那個位置了。
最終,根據他安排的考題,經過連續兩天的選拔,一共有十五個人,得到的分數都一樣。
畢竟文武百官,兩百多號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打分。
如此一來,最大限度的保證公平的同時,也難免出現更多分數一樣的。
這十五個人的名字,還有簡單的畫像,以及出身門第,全部報到李承乾麵前的時候。
李承乾本想簡單看看,隨便擇其一二。
隻要看著資料上沒有反感的東西,那就看誰運氣好。
沒想到,他卻看到了一個意外的名字——徐惠!
關於這個徐惠的資料,李承乾看了看,沒有錯,的確是他記憶中的那位。
說起來,要論在現實之中,他都不知道這麼個人。
還是在後世的曆史上,看到了這麼一位,按理來說算他小媽的女人,跟武則天在某種意義上是一樣的。
出生貞觀元年,八歲因才名被太上皇聞之,於貞觀十二年招其入宮,封為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