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曆史的浪潮,也是千千萬百姓的期盼,甚至已經期盼了無數年。
終於有這麼一個皇帝出現,誰阻攔在前方,誰必死無疑。
“諸位愛卿,說起來,距離元日已經不足兩月。
遙想我大唐,從前隋的廢墟之中出現,從千萬人口到現在的四千萬人口,從高祖時期的無吃無穿,到現在的基本吃飽穿暖。
這一切的一切,有跡可循,有法可依,為民之所想。
大唐和以前的時代都不一樣,未來將更不一樣。
不說彆的,這人口流動性,跟戰亂時代都有得一比。
多次的大移民,讓我大唐民眾的腳步,不再限製於腳下方寸之地。
多項工程,也讓我大唐民眾的荷包,有了更為豐富的錢財。
為此,朕覺得,需要一個新的節日,來為大唐的這種現象定名。
朕認為,這個節日取一個團圓之意,通用名為過年。
這個節日的時間,可為當年的最後一日。
無論最後一日是二十八,二十九,還是三十,總之就是最後一日。
西晉周處《風土記》有言,“除”意為“去除、交替”,“夕”指夜晚,合指“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的交替之夜。
上古時代也有——歲終大祭。
先民認為歲末是陰陽轉換、鬼魅活躍之時,需通過祭祀祖先、驅邪避災迎接新年。
《呂氏春秋·季冬紀》也記載了臘祭,以歲末祭祀百神與祖先。
這一切,原本都合並到元日。
但是,朕想要獨立出來。
每年的第一天為元日,最後一天為除夕,是為大團圓之日。
到這一天,或者這一段時間,身處異國他鄉的唐人,如果有能力,都會跋山涉水,回歸老家祭祖,或者回歸自家團圓。
隻為團圓之夜、除夕之夜、歲末之夜、也可稱為春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定一個新的節日,而且這個節日的用途和說法,全都出來了,並且切合實際。
雖然說,原本其實有些人就有這樣的傳統,畢竟是屬於歲末祭祀的時候,但沒有一個官方名稱。
現在,把這個徹底獨立出來,意義也有了,百官不可能反對。
這並不是空談,而是跟大唐的實際結合的,是大唐有實際需求的。
“陛下英明!”
“陛下英明!”
“……”
哪怕這個春節跟元日是挨著的,但一個代表收尾,一個代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各自的意義完全不一樣,沒有任何問題。
“那朕把這個春節,除夕,暫定三種傳統。
第一種,團圓飯,可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字麵意思很好理解。
第二種,去歲晦,以爆竹和熱鬨為本。
第三種,給來年定義,無論是祭祀祖先,或者形成一些新的風俗,各地自己看著來。
除此之外,朕決定在每年的春節那天,與民同樂。
朕把這個,稱之為春節聯歡晚會,也就是在除夕那天的晚上,進行一個多種才藝的表演,讓百姓能夠參與和觀看。
從此,形成慣例。
文化部,你們的活來了。
選各種才藝,每種一個節目,節目總共在兩個時辰之內結束,到時候朕給你們地方表演。
同時,完整的計劃書,朕會擇日日交給你們,按照上麵的辦就好。”
徐惠答應道:“臣遵旨!”
喜歡大唐:開局攻打長安,決勝父子局請大家收藏:()大唐:開局攻打長安,決勝父子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