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各項關於民生的研究自然不能落下。
此時,也到了李承乾的孩子們,封王出去的時候。
李承乾沒有按照自古以來的封王標準,封戰國時期的王,以定親疏遠近。
他是按照他們特性,或者李世民對他們的期盼,去給他們封王。
比如說,陳妃的兒子李源錫,封力王。
比如楚慕希的女兒,也就是長公主,封為嫻公主。
至於誰做李承乾的繼承人,經過三年的聽訟和三年的地方執政,他們自己是不是這塊料,自己心裡清楚。
這種不用爭奪,隻需要自己努力,就能夠得到幾乎一切的模式,讓他的孩子們之間,沒有那麼多彎彎繞繞。
誰強,誰適合做什麼,其他人幾乎都看在眼裡。
比如李源錫,讓他去做這個皇帝,隻怕想一出是一出。
腦子雖然不蠢,但也太純粹了點,他也就適合做個將軍,聽命行事就夠了。
可能是李承乾把他們pua過度,六年之後的今天,李承乾他就找不到繼承人。
要麼就是啥都不想乾的,這種大多數是公主。
要麼就是想外出封王的,這種大多都是兒子。
他們覺得,管理大唐實在太累了,也太不好掌控了。
主要是聽頌那三年,李承乾幾乎是天天考驗他們,讓他們出意見。
搞得一個個簡直神經衰弱,覺得做皇帝太難了。
要能做昏君還好,問題隻要李承乾還在,他們想做昏君都不可能。
一個個,巴不得離李承乾遠遠的。
打下一塊地盤,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後,就過自己的小日子去。
這是他們身為皇族的義務,男孩兒躲不了。
獲得皇位的唯一好處,就是可以在自己的兒子孫子之中,去選一個繼續繼承皇位,也就是嫡係傳承。
可問題是,他們沒辦法保證,自己的兒子很厲害,或者孫子也很厲害。
在李承乾的高壓之下,如果你行,你兒子不行,那皇位的脈係就會改變。
這種情況下,就相當於挨著最毒的打,卻可能拿不到最大的好處。
他們就沒指望過,李承乾會早死。
所以搞到現在,皇位反而成了燙手山芋,誰都不想要。
他們寧願去做一世王爺,兒孫自有兒孫福,啥都不想管。
反正他們在李承乾身邊,學到了很多,也明白很多道理。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子孫要有那個能力,自然會爬上去。
如果沒有那個能力,當個富家翁也未嘗不可。
隻要大唐還在,那除非五代之後,不然他們還是皇族的一員。
福澤五代,已經足夠了。
最後還是李承乾抓壯丁,直接選了三個勉強看得過眼的,在他們之間做考察。
乾元二十六年,隨著工業基礎的發展,半導體行業終於應運而生。
半導體行業的出現,意味著能夠做出更精密複雜的科技產品。
曾經早就出現的收音機,那都是最簡陋的,可以說是半成品。
喜歡大唐:開局攻打長安,決勝父子局請大家收藏:()大唐:開局攻打長安,決勝父子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