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元年二月底,關東諸侯陸續響應曹操的討董檄文,齊聚酸棗,組成討董聯盟,共推袁紹為盟主,正式起兵。
聯軍組成後,袁紹作為盟主,與河內太守王匡駐軍河內。
冀州牧韓馥留守鄴城,供應軍糧;徐州刺史陶謙、豫州刺史孔伷駐軍潁川;北平太守公孫瓚、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北海太守劉備、濟北國相鮑信和曹操駐軍酸棗。
陳郡太守殷馗駐軍陳留與潁川之間的扶溝,扼守聯軍西線補給通道。
後將軍袁術、長沙太守孫堅駐軍魯陽。上黨太守張楊雖然在上黨按兵不動,但也表示會盟,聲討董卓。
十八路諸侯兵力不等:
袁紹步兵兩萬,騎兵三千。
袁術步兵兩萬,騎兵三千。
韓馥步兵七千,騎兵三千。
孔伷步兵八千,騎兵兩千。
劉岱步兵七千,騎兵兩千。
張邈步兵七千,騎兵一千。
橋瑁步兵六千,騎兵一千。
鮑信步兵六千,騎兵一千。
袁遺步兵一萬,騎兵五千。
張超步兵三千。
陶謙步兵五千。
殷馗步兵三千。
公孫瓚騎兵五千。
張揚步兵三千,騎兵一千。
孫堅步兵五千。
王匡步兵三千。
曹操步兵五千,騎兵一千。
劉備步兵兩千,騎兵五百。
十八路諸侯總計兵力約十五萬,聲勢浩大,震動天下。
聯軍關注著雁門軍的動靜,董卓則是既關注著聯軍,更關注著趙劍。
酸棗會盟的喧囂還未散儘,袁紹大營的酒氣與諸侯的虛言仍在風中彌漫,趙劍卻帶著典韋和三千輕騎,趁著夜色出了井陘道。
他此去的目的地是崤讀xiao)山。
崤山屬於司隸弘農郡,地處中原與關中的咽喉地帶,北臨黃河,南接熊耳山,西起潼關,東至新安,呈東西走向,全長約三百裡,是秦嶺東段的重要支脈。
一行人沿太行山腳秘密往南前行,剛過壺關地界,轉過一處山坳,一陣嘶啞的哀求聲傳來:“好漢饒命!這棺中是先師樂公隱,曾任車騎將軍長史,並非尋常富戶……求諸位留他一具全屍,牽招給諸位爺爺磕頭了!”
趙劍一愣,也是一驚!
三國時代的大小名人,他早已全部記在了腦海裡。
史料記載:牽招是安平郡觀津縣人,十餘歲時就拜樂隱為師。
十常侍之亂爆發時,樂隱作為車騎將軍何苗的長史,在戰亂中被害。
牽招等門生冒著生命危險收斂了樂隱屍體,準備將其運回故鄉安葬。
在還鄉途中,遭遇山賊劫道。牽招跪在山賊麵前,聲淚俱下,苦苦哀求山賊放過其師棺木。山賊被牽招的忠義所感動,最終放過了他,讓他得以繼續護送老師的靈柩還鄉。
牽招也因此事聲名遠揚。
牽招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重要將領,以軍事才能突出、外交能力卓越、忠誠堅毅著稱,尤其在邊疆治理和騎兵指揮方麵表現亮眼。
簡言之,牽招是一位集軍事統帥、邊疆能吏、外交家於一身的複合型人才,尤其在北方邊疆的穩定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後世視為曹魏北方防線的重要支柱之一。
趙劍循聲望去,隻見山道中央,一個十幾歲少年正跪在塵土裡,雙手死死扒著棺木邊緣,發髻被山匪扯得散亂,嘴角還帶著血跡。
他麵前的幾十個山匪正舉著刀斧叫罵,為首的獨眼悍匪啐了口唾沫:“管他什麼長史短史,棺材裡定有金銀!劈了再說!”
趙劍對典韋使了個眼色。典韋早按捺不住,低吼一聲“呔”,雙戟脫手般掄開,幾步就衝到近前。
山匪們還沒反應過來,就被他一戟掃倒兩個,剩下的慌忙舉刀迎戰,卻被典韋的雙戟逼得連連後退,哭爹喊娘。
趙劍翻身下馬,緩步走到牽招身邊,彎腰扶起他,沉聲道:“棺中是樂隱樂公?”
牽招一愣,望著眼前這位一身鎧甲的將軍,點頭道:“正是先師。將軍識得先師?”
趙劍目光掃過那具簡陋的棺木,不由眉頭緊鎖,轉向被典韋按在地上的獨眼悍匪:“連先生之柩都敢動,你們是活膩了?”
獨眼悍匪被典韋踩住後背,哪還敢硬氣,哆嗦道:“小的們不知…隻以為小哥說的提了‘樂公’,是什麼有錢的老爺…”
趙劍看向牽招,見他雖麵帶驚惶,眼神卻亮得很,便知是個有骨血的漢子,遂道:“樂公乃一代大師,趙劍雖與先生素未謀麵,卻敬他風骨。這些山匪,便交由你發落。”
喜歡曹操劉備,那些美人是我的請大家收藏:()曹操劉備,那些美人是我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