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鹽場的女人有什麼特彆嗎?”
“有,曬鹽場隻有女人能進去,鹽田靠女人勞作。男人留在家裡操持或者出去賣鹽。”
“這麼說,女人掌握了資源,家庭經濟命脈在女子手裡。那鹽田裡的活不累嗎?”
“累,非常累,要把鹵水一趟趟從井裡背上來,倒在鹵水池裡,鹵水池裡的鹽水再倒入鹽田曬乾,就成了雪花鹽和桃花鹽。”
“那鹽好賣嗎?”
“好賣,牧區就喜歡這裡的鹽,尤其是桃花鹽,牲畜吃了多長肉,還長得結實。”
說完,白梅拿出玄光鏡,讓兩個小靈寵自己看雪山鹽場的生活,自己去了罰惡司。
雪山巍峨,江水奔騰。
玄光鏡裡風景變幻,鹽田像一麵麵熠熠生輝的鏡子,藍天、白雲、山巒的倒影在其中交織,構成了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
山風,烈陽,時光被鹽田醃製得醇厚而富有韻味。
這裡的古老鹽藝,一直遵循著“傳女不傳男”的傳統。製鹽一直都是由女人獨立承擔,男人不能涉足,他們負責外出銷售鹽巴。
男人們常常趕著騾馬,穿越遙遠的路程,前往外地銷售鹽巴,一去便是數日、數十日,甚至數月之久,其艱辛可想而知。
曬鹽也是重體力活,當地女人每日需肩負60至100桶富含礦物質的鹵水,以灌滿每塊鹽田。隨著烈日與乾熱風的共同作用,鹵水逐漸蒸發,最終便可收獲潔白的鹽巴。
其實,這裡的製鹽工藝並不繁雜。清晨,女人們肩負著木桶,手提擔子,前往江邊的鹵水井鹽井)中取出富含礦物質的鹵水,一步步爬上台階,來到這半山腰,小心翼翼地將鹵水倒入鹽田之中。
當鹵水填滿鹽田,在這片木架下方,鹵水沿著土層與鹽架的縫隙緩緩滲漏,風乾後,便形成了一根根潔白的“鹽掛”。這些鹽掛質地純淨、雜質微乎其微,無疑是上乘之選。漫步其間,宛若水晶般的奇妙世界,立柱密布,深邃而神秘,令人驚歎。
鹽田的建造獨具特色,因地製宜,充分利用了依山而建的地形。長短不一的圓木被巧妙地支撐起一塊塊鹽田,木板搭成的台麵,經過粘土膩縫和鋪墊抹平,便形成了一塊塊可以曬鹽的田地。
儘管這些支撐木架看似破敗,甚至有些搖搖欲墜,但曆經千百年鹽鹵的浸潤,其內部木質變得異常堅硬,不易生蟲腐爛,是自然與人工的奇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鹽田橫跨瀾滄江東西兩岸想,所產之鹽卻一色紅、一色白。
這與江水兩岸的土質差異息息相關。鹽田采用了當地的紅粘土作為墊底,因此所曬製的鹽呈現出紫紅色,被譽為“桃花鹽”;鹽田以白砂土為墊底,所產之鹽自然呈現潔白無瑕的色澤,被讚譽為“雪花鹽”。
相較於普通的鹽,“雪花鹽”的顆粒較大,口感極鹹,被當地人譽為“勁大”。而“桃花鹽”則深受藏民的喜愛,當用它來調製酥油茶時,茶水呈現紅亮的色澤,口感醇厚,香味四溢。
在烈日的炙烤下,女人們的容顏過早地留下了歲月的印記,然而這些麵容自信舒展,沒有一絲哀怨,眼神堅定清澈,臉上綻放著最純粹、最絢爛的笑容。
女人們深知,隻要鹽井依舊湧出那溫熱的苦鹹鹵水,千年的傳統就會生生不息。
鹽田承載著千年的製鹽技藝,也是母係社會的延續。
修補鹽田,背鹵水上山,再苦再累,女人們都是互幫互助,完成曬鹽任務。
兩個小靈寵又看了一場鹽田人家的婚禮,男人盛裝出嫁,女人安靜地在家等待。
女方需要出彩禮給男方家父母,但是男方家依然哭聲震天,女方家則安靜淡然。
誰有擁有了資源和權力,誰就擁有了不哭留家的幸福。
兩個小靈寵非常震驚,鹽田女人們明媚的笑顏,深深地留在了她們的腦海裡。
喜歡命如草芥,待我重新書寫請大家收藏:()命如草芥,待我重新書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