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將雖愚鈍,卻懂是非。
趙遲此舉實屬大功,關乎日後我朝攻六國、統一天下,我急入宮正是為此上報君王,藍田軍營也會效仿趙遲的做法。”
“若廷尉認定趙遲有罪,我桓漪絕不認同!”
桓漪目光灼灼盯著李思,語帶不滿。
“桓將軍所言有理。
趙遲處理降兵方式堪稱典範,以收服民心為主,威懾為輔,足以令降者全心歸順。
我也懇請君王推廣此法,免去降者反叛之憂。”
蒙武隨之附和。
“你……你們……”
見蒙武與桓漪力挺趙遲甚至為其請功,李思氣得說不出話。
朝堂之上,李思雖掌刑罰,眾人對他略有忌憚,但蒙武、桓漪為上將軍,毫不畏懼。
“懇請君王裁決。”
秦法嚴明,無人敢違,即便皇族亦然。
李思臉色陰沉,再次向祖龍行禮。
顯然,他已將此事交由祖龍定奪。
祖龍冷冷掃了李思一眼,眼中透出失望,未再多言,而是看向沉默的大臣們。
“趙遲在韓境修訂降兵處置法令,相邦及諸位愛卿有何見解?”
祖龍以威嚴之聲問。
“臣以為,我大秦律法不可違逆,然為保國安定,因地製宜亦非不可。”
王綰站出答道。
此言一出,眾人皆無奈搖頭,看似周全,實則無立場。
身為丞相,王綰在呂不韋失勢後繼任,其圓滑世故維持朝廷平穩,亦有一定能力。
“臣以為……”
另一位大臣發言,“上將軍與廷尉此刻不在韓地,僅憑傳聞不足定論。
馮去疾在韓執政,其奏報才是評判趙遲行為利弊的關鍵。”
馮劫聞言,從懷中取出奏折,恭敬呈給祖龍。
祖龍接過奏疏,緩緩展開閱讀,神情幾經變化,從平靜轉為欣悅與讚許。
奏疏內容顯然深深打動了他。
“太好了!言辭精妙!”
祖龍看完後開懷大笑,心情愉悅。
群臣麵露疑惑,注視著祖龍。
“趙遲果然不負我國名將之名,如此胸襟、氣度與見識,令我不負期待。”
“得趙遲,實為天賜之福。”
祖龍轉向群臣,朗聲笑道:
“奏疏中寫了什麼?”
“馮去疾莫不是在替趙遲辯解?”
李思心中泛起疑慮。
他清楚記得,韓非歸降秦帝國,也是因趙遲遊說所致。
韓非,是他極為忌憚之人。
“相邦。”
“有勞您為諸位大人宣讀這奏疏。”
祖龍笑著對王綰說,遞過奏疏。
“臣遵旨。”
王綰上前,恭敬接過奏疏。
展開後,他目光微動,旋即鎮定,高聲誦讀:“臣馮去疾奏報陛下,與趙遲共事一月,受益匪淺。”
“韓軍十萬降卒。”
“此為一大隱患,若處置失當,即便遵循舊規,仍將是國家的心腹之患,一旦爆發,秦帝國必將陷入危機。”
“趙遲創立新法處理降卒,以威懾輔助,以感化為主,給予降卒生存希望,助其融入我國。”
“臣認為,此為上策。”
“趙遲在陽城招降時,臣雖未能親臨,但聽聞,他雖年少,卻敢於冒險,為我國強盛與統一努力。”
“他直言,自中原起源,炎黃族延續以來,從部落混戰到炎黃合體,再到商周諸侯割據,戰火不斷,百姓流離失所,無數生命毀於戰火,炎黃子孫曆經苦難,難以安定。”
“如今,秦帝國崛起,大王登基,滅韓為始,平定四方,正是炎黃子孫永享太平的大好時機。”
“我國雖起於亂世,唯有以戰止戰,才能開創盛世。”
“你我皆為炎黃子孫,乃世上最尊貴之民,彼此爭鬥豈非讓人恥笑?”
“天下雖分列國,但在秦帝國治理下,唯有同族情誼。
即便戰勝國降卒,亦為同胞。
隻要真心歸順秦帝國,便視為兄弟,共禦戰亂。
這是秦人所願,更是天下炎黃族人的共同期盼。”
“以十年征戰換百世安寧,此為炎黃子孫的願景。”
……
大殿內,眾人聽罷王綰宣讀,無不震驚。
趙遲在奏表中提到降卒的論述,令大臣們內心震撼。
“說得好極了!”
“天下廣闊,列國紛爭,然而我們同根同源,乃天地間最尊貴的炎黃子孫。”
久經戰亂,生靈塗炭,華夏大地亟待安定。
今大秦崛起,順天應時,以戰止戰,終使炎黃子孫重歸一統,自此海晏河清。
天下歸心,唯大秦可承此重任,而大王乃統禦之英主。
趙遲才高八鬥,見解深遠,確非凡品。
趙遲提出第∞種降卒安置法,眾皆歎服,大秦得此賢才,實為萬幸。
喜歡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請大家收藏:()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