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遲勸降之舉獲讚無數,其言辭激發華夏一體之共鳴,令在場諸人無不自豪。
一統天下之誌,更堅眾人信念。
李思聽聞趙遲言行,心潮起伏,暗生戒備,自覺受威脅。
李思雖異議,蒙武與桓漪力挺趙遲,稱其用心良苦,舉措得當。
趙遲薦韓非輔政,成效初顯,韓地漸穩,賦稅入庫,局勢向好。
馮去疾請罪,願擔責。
廷內氣氛因奏報驟變,趙遲功績昭然,目光複雜。
李思異議未果,二將斥責,處置降卒之難依舊困擾。
當年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基於這種考量,但他不得不如此。
如今,大秦已有更妥善之策。
麵對群臣嘲諷,李思雖憤懣卻無力反駁。
他環視眾人,發現無人支持,意識到趙遲的決策甚至祖龍認可。
“夠了!”
祖龍冷聲止住爭論。
“大王息怒。”
群臣俯首。
“既委趙遲掌韓境軍務,軍中之事由他裁決。
日後類似情形,毋須多言。”
“若他無異心,朕自會全權授予韓境,朕信他。”
祖龍語重心長,儘顯王者風範。
“糟糕至極。”
李思心道,未料彈劾趙遲竟助己得權,但亦恐祖龍心存芥蒂。
“趙魏可有動作?”
祖龍看向尉繚。
趙遲與馮去疾掌控韓境指日可待,局勢向好。
祖龍決心十年內統一天下。
“趙魏邊軍未撤,趙國廉頗領兵,魏國魏無忌領軍。”
尉繚答道。
“縱有王翦坐鎮,他們不敢輕舉妄動,但定會暗害韓國。
趙遲能力卓絕,他們若敢挑釁,必遭重創。”
“兩位上將。”
“我大秦即將開戰。”
“盼諸將整軍備戰。”
祖龍目光如炬,盯向蒙武與桓漪。
“請大王放心。”
兩位將軍保證,“我軍百戰不殆,定不負君望。”
“相邦。”
“糧草全賴於你。”
祖龍注視王綰。
“臣定竭儘全力。”
王綰即刻應諾。
“諸卿聽令。”
“韓國已歸我大秦,趙魏接踵而至。”
“朕誌即國願,亦是民心所向。”
“正如趙遲所言,天下歸一乃大勢。
阻華夏統一者,必除之。”
祖龍指向沙盤,堅定宣布:
“統一天下,建大秦盛世,此朕畢生之誌。”
為江山社稷,為黎民蒼生,他定要達成此願。
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儘管眼前困境重重,但從長遠來看,此舉能惠及千秋萬代。
“臣等願為大王鞠躬儘瘁,振興我大秦,實現天下統一!”
群臣齊聲高呼,眼中儘是堅定。
“若無他事。”
“諸位可退下了。”
至此,祖龍再無多言。
他知道臣子明白自己的意圖,交代完後,他們自會妥善處理。
“啟稟大王。”
“臣有事奏報。”
李思神色一凜,突然開口。
“你還有何話說?”
祖龍眼中閃過一絲不悅。
近期李思愈發放肆,不顧國家根基,無端責罰趙遲。
臣聽聞大王已將小女許配給鎮韓主將趙遲,感到無比榮幸。
然而,趙遲遲遲未歸,小女也未能正式入門,作為父親,自然要承擔監護責任。
臣懇請大王允許將小女及臣的兩位外孫送往鹹陽妥善安置。”
“懇請大王恩準。”
李思俯身一拜,恭敬地提出請求。
此言一出,眾人都沉默了,隻有蒙武臉色驟變。
他在李家村停留時,從村民處得知,李思早已將李煙言逐出家門,父女之情早已斷絕。
如今李思針對趙遲,顯然另有目的。
若讓李煙言母子回到李思身邊,必將成為對付趙遲的工具。
此計十分陰狠。
“李思,竟用親生女兒和外孫對付趙遲,心思確實縝密。”
“不過,你為何如此針對趙遲?我們素不相識,難道僅僅因為你女兒與趙遲私通,導致你與長公子的婚約失敗?”
蒙武心中思索,隨後站了出來。
絕不能讓李思誤導大王。
畢竟祖龍對李家村的情況了解不多,一個偏遠的小村莊,根本不值得過多關注。
若李煙言母子落入李思手中,趙遲勢必受製,後果難以預料。
更何況,在大王不知情的情況下,李思輕易就能達成目的。
畢竟李煙言是他的親生女兒,養育女兒本是人之常情,更何況她還未入門,一切看似合情合理。
“大王明鑒。”
“此事萬萬不可。”
蒙武出列奏道,神情莊重。
……
章節名:《大王,你的玉佩還留在宮裡嗎?》
祖龍與眾臣聽後,皆現疑惑。
“蒙武將軍,這是家事,與你何乾?”
“難道這也要牽扯到軍務中去?”
李思冷眼相看。
上將軍所言之事確實不合常理。
祖龍也沉聲說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父親接回親生女兒並無不妥,蒙武橫加阻止顯得不合時宜。
其他大臣同樣麵露不解,此事與蒙武毫無關係。
“老蒙,你究竟意欲何為?”
桓漪忍不住問。
啟稟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