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相望,百萬將士靜默注視。
任何違背規則之舉,必將招致萬夫指責,雙方皆無力承擔此後果,尤其對統帥而言。
趙遲深知名譽的重要性,在關鍵時刻格外謹慎。
“上將軍,明日的強攻是進是退?”
王賁忍不住詢問。
“強攻僅為輔助,核心在於瓦解敵軍意誌。”
趙遲解釋,“成敗在此一舉,若心理戰失敗,隻能硬拚。”
王賁點頭領會,目光中滿是對趙遲的信任。
中軍帳內,眾將被趙遲的氣魄感染。
即便麵對李牧堅城,趙遲依然鎮定如常,仿佛掌控一切,贏得眾人敬佩。
“此膽識與沉穩,真乃上將軍風範。”
諸將私下讚歎。
“諸位聽令!明日全力備戰,表決心奪代城。”
王翦語氣嚴肅下令。
“遵命!”
眾將領齊聲響應。
“趙遲,我與桓漪直言無妨。
若能擊敗李牧拿下代城,此事永記於心。
今後戰事,我等均聽從你的調遣。”
王翦鄭重承諾。
“不錯!”
桓漪附和道。
對王翦和桓漪來說,這是一次重大挑戰——徹底消滅李牧關係到滅趙大局,但損失慘重會削弱他們的功績。
“滅趙於我也至關重要,此番機會還能助我發展副業。
得二位上將認可,更是意外收獲。”
趙遲暗自欣喜。
作為秦帝國重臣,王翦與桓漪的支持將為趙遲未來鋪路。
次日,代城外集結百萬秦軍精銳。
將士披甲列陣,投石機與弩炮準備完畢。
戰車、雲梯等器械整齊陳列,所有攻城工具均已部署妥當。
戰鼓雷動,震撼全城。
代城牆上,將領們憂心忡忡向李牧彙報:“秦軍似要正麵強攻,這次並非佯攻。”
李牧年近五十,較王翦等人年輕不少。
三十歲便官拜上將軍,足見其非凡才能。
或許因出身特殊,他得以統領代地大軍,畢竟他是代國人,若由趙地將領接手,恐引發代地百姓的不滿。
這是趙國的曆史遺留問題。
“強攻便強攻罷。”
“我既在此布陣,除非取我首級,除非覆我全軍,否則秦軍休想得逞。”
李牧緊握劍柄,冷靜注視著逼近的秦軍精銳。
仿佛一直在等待這一刻。
數月前。
接到聖旨後,他率軍南下增援,尚未抵達邯鄲境內,便傳來噩耗。
廉頗戰死,隕落。
這標誌著趙國的徹底潰敗。
李牧隨即下令撤軍回防代地,並迅速部署防線。
此時,趙族已被趙遲控製,代地再無族存留。
李牧無力另立新主,隻能與秦軍決一死戰。
從中可見他的氣節。
此刻。
“上將軍,您看。”
“秦軍動了。”
“那不是趙遲嗎?他竟騎著猛虎!”
“探查得知,秦上將趙遲以猛虎為坐騎。”
“他竟然也到了代地。”
幾位代地將領指向城外,眼中滿是驚異。
李牧凝神細看。
隻見一騎甲胄鮮明、駕馭血虎之人緩緩靠近代城。
李牧所部後方,十幾名銳士攜桌椅、托盤盛滿肉食與烈酒迅速跟進。
“他究竟意欲何為?”
“莫非欲勸降?”
麵對如此局勢,李牧微皺眉頭沉思。
同時,趙遲駕馭血虎已近城關十丈之內,若城上弓箭手有所動作,後果不堪設想。
然而,趙遲神色自若,平靜仰頭道:“李牧將軍,可願出城一敘?”
“上將軍,此事恐有隱情。”
“趙遲素來善用陰謀詭計,需謹慎應對。”
“不錯,南陽之戰時,正是他設下的圈套使龐煖將軍中計,最終全軍覆沒。”
“此人不可小覷,必有隱情。”
“屬下建議,直接亂箭射殺……”
聽到趙遲的邀請,幾位代地將領立刻警覺進言。
李牧環視眾人,冷聲道:“戰場上講求兵法謀略,陰謀詭計亦屬常事,勝負才是關鍵。
再說,南陽一役,趙遲何時用過陰謀?他光明磊落地取勝,而我們派刺客他,難道不算陰謀?”
此話一出,諸將頓時無言以對。
若謀略也算陰謀,那趙國派刺客之舉豈非更甚?
“趙遲僅帶數人前來,足見其膽識。
若有二心,實在令人不齒。”
“開城門,我去見他。”
“兩軍對峙,士氣為重。
趙遲逼近關卡,我若退縮,如何統帥全軍?”
李牧語氣堅定。
於是,他親自步下關隘。
隨後,他單騎策馬,直赴城外趙遲駐地。
"李牧,特來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