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如今城中趙國將士,再觀我秦軍勇士,他們皆為普通百姓,有親人牽掛,血肉之軀,也有情感與欲念。”
“他們更是同根同源的炎黃子孫,屬於同一民族。”
“一旦開戰,這將是慘烈的廝殺,數十萬人的性命可能因你的抉擇而消逝。
青年力量亦會受到重創。
到那時,外族聯合,顛覆中原炎黃,而我們自相殘殺,走向絕境,這可是你所願?”
“你可願見到族人受異族壓迫?”
“李牧,”
“或許你堅守忠誠,有為臣的奉獻之心,但你可知肩負更大的民族責任?”
“一家一國的興衰怎能與全族安危相較?”
“當年韓國衰落,韓非甘願赴死以護家國安邦,成為忠臣。
但當他認識到炎黃一族的重要性及存亡關乎整個民族命運時,便改變心意。
他不再盲目赴死,因他的擔當已從一姓一族延展至整個炎黃民族。”
“韓非能做到此點,你身為邊疆將領,深知外患,為何不能?”
中原大地長期動蕩,權貴冷漠,君主多為私欲所控,不顧民生。
此亂世久存,終需止息,唯大秦可平定諸侯,實現天下統一,讓炎黃子孫永享太平。
城頭寂靜無聲。
李牧的部將遠眺前方,雖聽不清對話,但見李牧未動身形,知趙遲所言已起作用。
遠處,王翦與桓漪的戰車旁,二人眉間滿是失落。
“終究無果。”
“若能止戰,免數十萬人傷亡,該多好。”
“可惜。”
李牧乃趙國勇將,忠臣典範,勸降幾近荒謬。
就在趙遲欲策馬離去時,沉默良久的李牧開口。
“確實。”
“你的觀點很有道理。”
“曆朝曆代對我族多無恩澤,趙廷對我等更百般打壓,賦稅較常民高出一成。”
“為這樣的君主效力,實在不值。”
“正如你所言,我身後十萬精銳,貴軍亦數十萬之眾。
即便我謀劃周密,此戰也難逃敗局。
兩軍交鋒,這片代地恐成修羅場。”
“甚至秦軍狂怒,這片代地或成廢墟。”
“如此內耗毫無意義,既損袍澤,又耗資源。”
“如你所說,天下紛爭日久,戰火連連,無數族人死於戰亂。
每個炎黃子孫都渴望和平,而非刀劍相向。”
“秦帝國確是眼下統一天下、掌控全局的唯一勢力。”
“然而……”
李牧抬眼,眉間微皺:“秦律以戰功為本,國人皆重軍務。
秦並天下後,真能一視同仁對待炎黃後裔?”
“你說了很多。”
“四海本是一家,然時移世易,即便同宗同源,諸國仍各自為政。”
“待秦帝國統一……”
秦帝國故土之人,真能與他國炎黃血脈平等相待?你有何憑據?李牧嚴肅發問,語氣溫定而堅決。
他在等待趙遲的回答。
若趙遲言辭妥當,這場本不應發生的紛爭或許化解,數十萬華夏兒郎亦免受內鬥之苦。
反之,若稍有閃失,李牧心中失望至極,此戰便不可避免。
“能。
未來天下,炎黃子孫必將同氣連枝,再無國界之分,唯炎黃一家。”
趙遲鎮定回應,聲音堅定。
“你不過一介臣子,何以替秦王作主?即便今日權高位重,王權之下,稍有不慎便滿盤皆輸。”
李牧冷聲道。
“若真有那一天,你以為我會坐以待斃?”
趙遲直視李牧,語意深長。
此話一出,李牧震驚地看向趙遲。
許久之後。
“你竟敢對王權毫無畏懼?”
李牧難以置信地追問。
“或許有所敬畏,但不會盲目順從。”
“我承認,我今日所得皆因秦帝國,但那是依秦律所得,靠戰功換來的,並非秦王特彆恩賜。
若秦王欲奪我命,我絕不屈服,定會反抗到底。”
趙遲注視李牧,坦露心底未曾向部下言說的心跡。
這些話對李牧來說無傷大雅,畢竟對方為敵營之人,即便告密,也無人相信。
這正是趙遲想要傳達的態度。
曆史表明,即便秦始皇一統天下,他對異族的待遇也難稱公正,僅惠及老秦族裔。
秦始皇駕崩後,天下大亂,秦朝覆滅。
“確實如此。”
趙遲無法承諾秦帝國未來必對炎黃各族一視同仁,但他保證,終有一天會實現炎黃融合、公平待人的理想,再無國界之分。
若秦始皇真的隕落,他趙遲必定崛起,主宰乾坤。
他不願臣服庸碌君主,更不屑於侍奉秦始皇那些無能的後嗣。
若由他執掌天下,定會一視同仁。
李牧聽後,既感意外又震撼,凝視趙遲:“初見時,我以為你對秦廷極為恭敬,否則秦王怎會賦予重任。
如今聽你言辭,我對你的看法有所轉變。”
“你真是狂妄之人,世間從未有過這般人物。”
李牧語氣低沉,目光複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趙遲今日所言,關於同族大義與王權之事,無疑深深震撼了他。
“也許吧。”
“在這紛亂世道,我們所求唯有更佳的生存之法。”
“確是如此。”
“我不能保證秦王對天下炎黃族裔一視同仁,但我會儘力促成此事。
秦王雄才大略,絕不會受限於門戶之見。”
“韓境如今治理如我國一般,降卒已編入我軍,成銳士之師。
這也是我懇請秦王安置降卒的結果。”
趙遲緩緩道來。
“若我投降,你能保證秦王不會恩儘棄義?不會清算舊賬?”
李牧直視趙遲問道。
趙遲坦然相迎:“我可作此擔保。
你若歸降,不但能止住同族相殘,我亦能使秦王履約,更可讓你統率此地十萬大軍,守邊禦敵。”
“此話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