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再與秦起衝突,百萬生靈將陷於無儘苦痛。”
“我不願目睹此景重現。”
“況且……趙遲的話令我深思。”
“炎黃之後竟互爭,豈非讓外族笑談?”
李牧語調微顫,似有迷茫。
也許如此。
投降蒙羞,然數十萬將士傷亡、代地免遭浩劫,此代價值得承受。
毋庸置疑。
“若降秦,秦軍待吾等如何?”
一將問。
“勝則卸磨殺驢,清算舊賬。”
另一將神色凝重。
“趙遲承諾,吾降秦後,仍統十萬大軍駐守代地。”
李牧低聲說。
他未提及趙遲的承諾,這是兩人心照不宣的秘密,不到必要時絕不開口。
“降秦未必不利。”
“上將軍明智,吾等感激不儘。
秦勝局定,將士亦懼死,您之選擇乃十萬將士福祉,代地之幸。”
眾人向李牧行禮。
趙遲回營,王翦、桓漪急問:“結果?”
“李牧應允歸降,願赴鹹陽覲見大王。”
“然有一條件。”
趙遲神色肅然。
“何條件?”
“止戈息武,減數十萬傷亡,即便敵帥歸降,亦可高位。”
王翦即刻回答。
“他仍統大軍戍邊禦敵。”
“此為全部要求。”
“吾已代秦應允。”
趙遲語氣堅定。
“哈哈!”
聞此條件,王翦與桓漪相視一笑,開懷大笑。
“趙遲,又為我秦立功!李牧歸降,免戰亂之災,實乃喜事。”
二人擊掌歡笑。
“汝等認可李牧條件?”
趙遲略顯驚訝。
李牧本非凡才,大王惜才如命,豈會棄之不用?戍邊代地,防外敵,此為最佳安排。
大王有此胸襟,必有此部署。
也許如此。
李牧歸順,是對本朝最大敬意,其誠可換眾信。
交由他統軍,更能讓其全力效忠。
大王稍示恩寵,何愁李牧不臣服?王翦微笑回應。
身為祖龍多年心腹,王翦與桓漪深知君王性情。
李牧確為難得人才。
即便戰敗並非祖龍所願,他或許也會招攬,如今李牧主動率十萬大軍來降,無疑增強了我大秦的實力,有何不可?趙遲仿佛恍然大悟,開口說道。
趙遲深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心中明鏡似的。
李牧率軍來降,確實是大功一件。
鎮守代地,能讓秦始皇免除北方邊患之憂。
統兵作戰,隻要能止戈息武,便是最佳局麵。
李牧掌控軍權,雖然其他諸侯可能有所顧忌,但秦始皇絕不會,因其胸懷無人能及。
趙遲,此番功勞我定親自奏報於大王。
拿下代地,即宣告平定趙國。
隻待李牧投降,代地歸於我大秦,趙國也將隨之終結。
王翦大笑著點頭:“正是如此。”
這份功勞,我自當與王翦將軍共同奏報。
若非你的勸降之策,李牧斷不會歸降,平定代地的首功,非你莫屬。
桓漪亦笑著附和。
趙遲憑一己之力說服李牧歸降,彰顯其膽識與智謀。
對王翦和桓漪而言,雖未直接取代地,卻避免了手下大量傷亡,趙遲確實幫了他們大忙,這份情誼應當銘記。
滅趙的功勞,係統的任務,今日已然達成。
趙遲心中默默期待著某些事物……
一個時辰後,代城的城門緩緩打開。
李牧帶領麾下將領走出城池,趙國士兵棄械投降,兩旁騎兵歸營,一場可能血流成河的戰爭就此消弭,避免了同宗內鬥。
這場戰鬥不僅保全了李牧的十萬大軍,也讓秦軍避免了重大損失。
對秦帝國而言,這是皆大歡喜的結果,對未來強秦來說更是值得慶賀之事。
此時,趙遲、王翦、桓漪三人帶著部眾來到城前。
在眾人之中,趙遲最為矚目。
若非趙遲的努力,這場戰鬥恐將變成血腥廝殺。
“李牧將軍願率代地十萬將士歸順秦帝國,請諸位秦軍上將接納我們的請降。”
李牧解下腰間長劍,雙手奉予趙遲,高舉過頂。
“趙遲,你去吧。”
王翦笑著說道。
“好。”
趙遲並未推辭,邁步上前。
但他並未接過李牧的劍,而是將其歸還。
“上將之劍豈可交付他人?”
“戰火得以平息,無數生命得以保全,李牧將軍心懷大義,令我無比敬重。”
趙遲神情肅穆行禮,向李牧表達深深敬意。
隨後,王翦與桓漪亦朝李牧深鞠一躬,目光中充滿仰慕之情。
“敬李牧上將軍!”
在三位秦軍統帥之後,藍田、函穀以及趙遲麾下諸將一同向李牧躬身致禮。
目睹此景,李牧內心深受觸動。
這樣的禮遇與尊重,宛若視他為同儕,而非降將。
若非趙遲極力勸說,這般局麵斷難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