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話深深印刻在他的腦海中。
“確實如此。”
“秦始皇所言甚是。”
公文雖無生命,但在世間卻至關重要。
若輕視它們,又如何能求得國泰民安、百姓安康呢?
公文乃治世之要器,承載君主治國之道。
一念之間,興廢立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趙遲聽聞祖龍簡短的話語後,豁然開朗,仿佛踏入全新境界。
他心中震撼,默然思索,最終恭敬地向祖龍行禮,表達感謝。
祖龍深知無人能代其教導趙遲權責並存的道理,因此特意命其閱審公文。
趙遲雖已位列武安君,權勢僅次於丞相,但祖龍提醒他,權柄愈重,責任愈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嚴重後果。
趙遲雖有所領悟,但理解尚有偏差。
祖龍並非因他高位而授此重任,而是因其為親子,且早已確定為儲君。
若換作外臣,縱使官職再高,也無緣此機會。
“遲兒,權柄愈重,波及愈廣,若誤入歧途,後果不堪設想。”
祖龍語重心長地叮囑。
趙遲肅然應諾:“父王教誨,兒銘記於心。”
“這些年來父王疏於督導,往後必彌補你的不足,助你成為一代明君。”
宮牆之外,韓非與馮劫同行交談。
馮劫提及章台宮中的情景,仍感震撼。
他深知此事不可輕泄,隻願與韓非等少數摯友分享。
“君上對武安君的信任遠超想象,連如此關鍵之事也委以重任,諸位公子恐怕從未享受過此等殊榮。”
馮劫感慨道。
韓非分析道:“君上不僅希望武安君領軍,更想全麵磨礪他,包括涉獵政務。”
“今日讓武安君審公文,或許正是為此考量。
武安君擅長軍務,但缺乏政務經驗。”
“君上或正借此填補他的空白。”
韓非篤定分析。
若趙遲的真實身份被知曉,答案便顯而易見——君上有意栽培他為大秦嗣君。
如今讓他熟悉政務,也是為日後公開身份、登儲君之位鋪路。
“韓兄見解通達,君王確有意培養一位精通軍政的重臣。”
馮劫讚同道。
“任誰看來,這都是最合理的安排。
君王對主上的栽培恩情深厚,然而誰能想到主上竟是君王之子,更是君王至愛所出。
若非蒙毅將軍點明,我也毫不知情。”
“此事萬不可外泄,待主上父子相認之時自會明晰。”
“主上胸懷寰宇,殊不知這天下原是他所有。”
“也許等他得知那日,連他自己也會震驚。”
韓非唇角微揚,對未來充滿期待。
主上父子相認、被立為太子儲君之時,該是怎樣的盛景?
“韓大人,你在朝堂上多次為武安君辯解,看來你們交情甚篤。”
馮劫疑惑問道。
“確實如此。”
韓非坦然回應,“若非武安君昔日勸誡,我恐怕早已隕落,更彆說位列九卿,為國效力。”
“不僅如此,他還救過我的性命。”
韓非補充道。
馮劫驚疑地追問:“武安君竟然救過你?”
“此事令兄馮去疾知曉,他回朝後會詳細講述。”
韓非微笑不語,不願多言。
昔日韓非與馮去疾推心置腹,而對李思則嗤之以鼻。
“此事必有隱情。”
馮劫心中思索。
與智者交談常是如此。
時光飛逝,四日轉瞬即逝。
期間,趙遲每日都在章台宮批閱奏章,從最初的抗拒,到如今逐漸適應,認真對待。
畢竟,在秦始皇指導下,每份奏章都關乎天下百姓的生死榮辱。
一字之差,處置不當,可能導致千萬民眾陷入困境。
祖龍看著伏案批閱奏章的趙遲,眼中滿是欣慰。
這幾日,祖龍全力傳授批閱奏章的要點和政務處理的方法。
趙遲獲益匪淺。
“遲兒。”
“從這些奏章中,你有何感悟?”
祖龍坐在一旁問道。
“我大秦百姓生活困頓,唯有家中有人服役並享有歲俸的戶籍家庭還能勉強維持溫飽,歲俸足以養家。
然而,若家中沒有壯丁服役或無戶籍者,生活便十分艱難。”
“糧食短缺尤為突出。”
“尤其是剛經曆戰亂,軍隊出征需要大量糧草,這些糧草全由我大秦百姓提供。”
“戰事一開,賦稅猛增,百姓苦不堪言。”
趙遲低聲道,眉宇間透著憂慮。
此時,中原地區以五穀為主食,但產量普遍不高,能達到十石的畝產已算豐收。
趙遲對此感觸頗深,他在李家村時,因生計艱難,除了耕種外還會上山狩獵、設陷阱謀生,多年靠此維生,也常依賴鄉鄰接濟。
自古以來,中原大地就深受糧食匱乏之苦。”戰亂與天災接連不斷,縱使朝廷儘力救災,依然無法避免許多百姓餓死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