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還有廢六國文字、統一車軌與文字,皆為穩固大秦根基之舉。”
“但這些需待郡縣製推行、天下安定後再行實施。
廢除文字不易,恐生波瀾,須循序漸進。”
嬴遲沉思,雖重生於此,卻深知車同軌、書同文、天下一統至關重要。
唯有如此,大秦方可駕馭江山。
“造紙術、冶鐵術吾已精通,更有諸多後世知識與高產作物如紅薯、土豆,足以讓大秦穩握這片土地。”
“未來可期。”
嬴遲心中喜悅。
秦末前,嬴遲需待天下易主後啟用某些事物,但局勢突變,這天下注定屬嬴遲,這些事物亦可提前準備。
隨這些跨越時代的成果問世,嬴遲作為天命之子的威名將更加遠揚,所謂舊勢力複國不過是空談。
對這個時代與炎黃子孫而言,安居樂業、豐衣足食是最期盼的生活,然而曆經數千年,這片大地仍存糧食短缺之憂。
時光飛逝,呂不韋先行到達,坐於嬴遲左側。
不久,韓非、蒙毅、馮去疾等人率部將整理好的卷宗送達東宮正殿。
“參見太子殿下。”
眾人行禮。
蒙毅與馮去疾深知嬴遲成為儲君對家族意義非凡;韓非更是全力輔佐嬴遲。
嬴遲示意入座後,眾人叩謝。
呂不韋到來時,眾人紛紛行禮問候。
雖已辭去相邦之職,他依舊備受尊敬。
“文書是否齊備?”
嬴遲問。
韓非恭敬回答:“儲君,所有材料已呈交。
臣可簡述當前秦帝國人口情況。”
嬴遲點頭:“天下儘歸大秦。”
“秦原有約一千二百萬人,韓約五百八十萬,魏約一百八十五萬,趙約九百多萬,燕約一百五十多萬,齊約百萬,楚約八百多萬。”
“合計五千多萬。”
“這是秦未吞並六國前的數據。
實際人數難免有誤,誤差應在兩百萬以上。”
“曆經八年戰亂,中原荒廢,人口驟減。
據我推測,如今秦總人口恐不足五千萬。”
韓非向嬴遲彙報。
“果然如此。”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開戰即增賦稅,等於逼民赴死。
若遇昏君,必成災難。
然若由我治理,可避此禍。”
嬴遲沉思。
“賦稅現狀如何?”
嬴遲點頭,看向馮去疾。
“儲君,戰事影響下,各地賦稅未統一。
本國賦稅已達十分之幾,原六國之地更高,達十分之八或九。
齊國因未遭戰火主動投降,賦稅較低,僅十分之幾。”
“百姓負擔沉重,餓殍常見。”
“須妥善處理。”
“此事不易。”
“剛統一,諸多事務待理,地方豪強和複國勢力阻撓。
六國土地多被他們控製,調稅恐生連鎖反應。”
“減稅作用有限。”
“實難應對。”
蒙毅神色凝重。
賦稅關乎國本,不可輕舉妄動。
各國未像秦通過變法收地,僅憑軍功授田,秦亦未全麵改革。
貿然行動定會動蕩。
即便秦王亦難以從容處置。
嬴遲聞言微皺眉頭,已有決斷:“賦稅問題嚴重。
民為國本,民安則國安。
身為儲君,我可監國,此問題定解決。
先完善郡縣製,強化朝廷掌控力。”
“殿下英明!”
眾人齊聲附和。
“很好,現在我來談談對郡縣製的思考,各位可提出意見或補充。”
嬴遲見眾人專注傾聽,直接進入正題。
即便距離朝會還有時日,他深知此事刻不容緩。
“太子已對郡縣製形成具體構想?”
呂不韋心中疑惑。
昨日秦王才將此事交托,太子竟一夜之間就有了頭緒?呂不韋此行旨在協助嬴遲完善計劃,認為自己能提供有力支持,同時也懷有自己的見解。
“不知太子對政務有何高見?傳聞太子見解獨到,若有不足,我願直言。”
呂不韋暗自思忖。
“願聞其詳。”
蒙毅等人屏息凝神,等待嬴遲發言。
“我國疆域遼闊,現有各國舊地未明確劃分,仍沿用原屬國名號。”
“本君欲將全國劃為十郡。”
“每郡依土地麵積與人口規模決定轄縣數量。”
嬴遲語氣堅定。
“太子之意,似是先大致確定十郡範圍,再由各縣補充細節,整體方案由朝廷擬定,縣區劃分交由地方官員執行。”
呂不韋迅速領會,興奮道:“妙極!”
嬴遲淺笑回應:“若由鹹陽統一規劃,所需資料龐雜,耗時恐以年計。
我建議先以鹹陽為中心構建十郡基礎框架,再交各地郡守細化縣區設置,最終決策權在我,還需呈報鹹陽核準。”
眾人聽畢,皆展露喜色。
作為朝廷重臣,他們深知此法若推行,郡縣製度將迅速落地,或許不到一年便可全麵鋪開。
“太子遠見卓識,令人欽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呂不韋由衷讚歎。
“臣等折服。”
蒙毅等人也同聲稱頌。
“以十郡為基,再逐層劃分縣區,此策可行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