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辛勝聞聲急入跪拜:“啟稟陛下,公子少傅淳於越率數千儒生集於宮門,稱陛下應恢複舊製,重行禮法。”
所謂祖製,不過是舊時的分封製罷了。
當時多數大臣支持分封製,但祖龍內心抗拒複舊之念,不願重蹈覆轍。
因此,在朝會上,他嚴詞批評群臣,果斷否定分封製。
誰料今日竟有人舊事重提!
淳於越,扶蘇的導師,聯合數千儒生,借輿論之力,意圖恢複分封製。
“父王。”
“這是何意?”
扶蘇神色驚懼交加。
他對儲君之位雖無意爭奪,卻未料到導師竟有此舉動。
“兒臣不知。”
“願親往規勸。”
“定是誤判,兒臣即刻前往。”
扶蘇語帶惶恐。
“賜你一炷香時間遣散眾人。”
祖龍冷言。
“遵旨。”
扶蘇疾步而出,深知若事態延續,後果不堪設想。
“辛勝。”
嬴遲發話。
“在。”
辛勝立即應答。
“調禁衛軍。”
嬴遲語氣沉穩。
“是。”
辛勝對嬴遲的命令極為鄭重。
“殿下,如此大動乾戈是否必要?”
“扶蘇已在勸說,當無大礙。”
王綰嚴肅直言。
“看來,淳於越之舉非扶蘇授意。”
“數千儒生豈能輕易罷休?”
“無視律法,挑戰王權。”
“此人布局甚深。”
嬴遲冷言。
“若退離宮門,尚可容其改過。”
“否則,休怪手段無情。”
“王權不可冒犯。”
嬴遲宣告,威嚴彌漫。
此刻眾臣方知嬴遲能力不在祖龍之下。
“遲兒言之有理。”
“以民脅王,膽大妄為。”
祖龍對嬴遲之舉頗為讚賞。
……
宮牆之外。
數千儒生於宮門前齊聚,身著白衣,席地而坐,肅穆無聲,淳於越為首,神情凝重。
此情此景引來無數百姓駐足觀望,眾人疑惑卻不得其解。
守門侍衛雖麵露冷漠,卻難掩內心的不安,顯然未料到會出現如此局麵。
因為首的正是扶蘇的恩師,且儒生人數眾多,他們試圖驅散人群,卻被淳於越堅決攔阻,氣氛一度緊繃。
淳於越一舉手,數千儒生齊聲高呼,聲音響徹王宮,吸引眾多鹹陽居民前來觀看。
扶蘇匆匆趕來,見淳於越跪坐於地,忙問:“先生,為何在此?”
淳於越答:“公子,雖太子之位與你無緣,但我定助你取回應得之物。
你是儒家未來的支柱,我絕不會讓你無功而返。
若恢複分封製,以你的身份或可稱霸一方。”
實際上,淳於越召集數千儒生的真實意圖是恢複舊製,借助聲勢影響民心,迫使祖龍妥協。
他宣稱是為了國家與禮法進諫,即使為此喪命,也能留下美名,為祖龍治國製造障礙。
他對扶蘇所說的話真偽摻雜。
“先生,分封製已不可行,父王已做決斷,今日大哥亦提出實行郡縣製的國策,父王已批準。”
扶蘇說道。
“嬴遲果然非凡,短短數日便製定出郡縣製為國策,實令人欽佩,他比父親更具才乾。”
淳於越聽罷,臉上現出驚訝之色。
但他迅速恢複平靜,“公子,隻要郡縣製尚未正式推行,仍有改變的機會。
唯有分封製,才能讓你踐行仁政理念,成為君主後方有可能實現。”
“今日先生甘願冒險。”
淳於越目光堅定。
“先生,您快離開吧。
父王已然震怒,他會處死您的,還會對付這些人……一個都不會放過。”
扶蘇焦急地說。
“你說得對,分封製雖短期內能穩定局勢,但從長遠看,大秦恐將重蹈周朝覆轍,天下大亂,戰事頻仍。”
扶蘇語氣中透著懇切。
“公子,或許父王和嬴遲說得對,但我深知你會反對,即便如此,為了儒學複興,還有什麼值得畏懼的?”
淳於越微微一笑,最終選擇了支持扶蘇,也許隻是將他當作振興儒家禮法的工具,他更關注的是自己的學術理想而非扶蘇個人。
隨後,他閉口不言。
衣袖揮動間,數千儒生齊聲呐喊。
扶蘇無奈,時光緩緩流逝。
秦王殿內。
“淳於越,宗室選出了一位叛逆之人。”
祖龍冷冷地說,話語中透著威嚴與憤怒。
“父王。”
“此事交給我處理。”
嬴遲上前,緩步下階,走出殿外。
“大王。”
“太子聰慧過人,然性情剛烈。
淳於越召集儒生數千,借民聲施壓,實為以民意製約於你。
若太子有所動作,恐引發民怨,反傷自身。”
“懇請大王切勿令太子動武。”
王綰聞言,臉色大變,鄭重進言。
嬴遲早先已令禁軍待命,顯然意在武力應對儒生。
此局麵甚為不利。
“臣等附議。”
“若對儒生動武,恐天下非議大王與朝廷。”
群臣紛紛出列,語氣嚴肅。
“既由太子處理此事,便交付於他。”
“無論他如何行事,吾定支持。”
“罷了。”
“繼續議事,諸位繼續論事。”
祖龍泰然自若,向群臣道明立場。
身為父親,他深知自己兒子的性格與能力。
多年來,即使未公開父子關係,嬴遲從未讓他失望,此次亦不會例外。
有這樣的兒子,身為父親隻需全力支持,無需憂慮。
喜歡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請大家收藏:()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