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蒸饅頭前,劉筆也往麵團裡加了一些蘇打。
饅頭因為發酵,有一些酸味。
這種酸味就好像放壞掉的酒糟,非常影響食用的心情。
而蘇打可以很好地中和這種酸味。
劉筆上鍋,倒水、開火。
蘇姚掙著大眼睛,好奇地在旁邊看著。
她在安全區裡,沒有見過這種類型的主食。
之前吃過死麵饅頭的時候,她已經感覺到這種彈性口感和越嚼越香的神奇。
沒想到劉筆今天展示了發酵的藝術。
這在安全區裡,又哪裡能學到呢?
在安全區裡的時候,沙線小吃的師傅們蒸的都是一個個蛋白塊,或者是壓縮餅乾。
又或者是用各種昆蟲煮成的湯或者粥。
蘇姚唯一能想起來的,隻有安全區裡一種非常特彆的糕。
那是用昆蟲產生的膠質,投入到用壓縮餅乾衝泡調和均勻的粥當中,起到一種類似於瓊膠的定型作用。
這種用蟲膠定型的壓縮餅乾糊,一般都是放在碗裡定型,外觀造型一個個的也都跟碗一樣。
口感上有些像果凍,蒸熟以後富有彈性,又滑不溜秋。
九區裡的人,都把這種東西叫做“碗糕”。
因為一般這玩意兒都是加糖或者加甜蜜素,所以又叫甜糕。
如果碰巧又加上鹽的,那自然就叫鹹碗糕了。
加了“酵母”的這種東西,會不會是碗糕的味道呢?
想起碗糕,蘇姚還有點饞。
劉筆掐好時間,告訴蘇姚饅頭放在鍋裡蒸的時候,在定型前絕對不要打開籠蓋。
否則饅頭就會像一個漏氣的皮球那樣癟下去。
等待二十分鐘左右,第一籠饅頭可以出鍋了。
土豆麵和小麥麵不同,帶著點灰黃色,和這昏黃的天色倒是非常相配。
但是放在手裡是貨真價實的滾燙,也是貨真價實的鬆軟。
經過了酵母發酵,內部形成了許多細小的氣孔,這些是饅頭整體口感鬆軟的根源。
一口咬下的時候,和死麵饅頭完全不同的是,能明顯感受到一種綿軟的質感。
沒有阻力,富有彈性,而不是一種類似於橡皮泥的口感。
或者說,就好像把十幾張餃子皮砸在一塊,然後煮熟了乾嚼一樣。
麵粉中的糖分被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和酒精,帶來了發麵饅頭特有的淡淡香甜。
而口腔之中越來越濃鬱的甜蜜,唾液澱粉酶則是居功至偉。
相比於死麵的清淡感覺,發麵饅頭從酒釀味到澱粉的清香味一應俱全。
之前光吃過小麥麵的饅頭了,劉筆沒有想到,土豆麵的味道也這麼好吃。
就是蘇打的攪拌不夠均勻,有時候不小心咬到,總會有點苦味。
但這些無傷大雅。
這樣的大麵饅頭,光是看上去、聞上去就讓人有食欲,更彆提吃了!
就是饅頭的表麵還不夠光滑。
等到熟練度上升,這種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決。
真是好漫長的旅途啊。
從拿腿蛋後腿肉充饑,到倉庫裡的壓縮餅乾粥和方糖。
再試著用餅乾粉末和麵做成麵團饅頭。
之後發現了緩衝區可以生長的樹土豆,澱粉類食物一下子可以自給自足。
樹土豆越種越多,有了多餘的澱粉。
於是拿多餘的澱粉培養酵母,才最終有了現在的發麵饅頭。
一口饅頭,所謂的平平無奇,是幾個月下來資源和技術的一點點累積。
劉筆姑且是開了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