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四年正月的洛陽,積雪初融。
吳權站在蔡府門前,整了整衣冠。這座看似普通的宅院,住的卻是當世大儒蔡邕——雖因宦官陷害被免為庶人,但其學問聲望仍冠絕海內。
"將軍,真要如此?"賈詡低聲道,"蔡伯喈性剛直,最惡附庸風雅之輩。"
吳權微笑:"文和兄放心,我自有把握。"
他抬手叩門,遞上名帖與一卷竹簡。不多時,門童引他們入內。蔡邕端坐堂上,年約五旬,麵容清臒,雙目如炬,手中正拿著吳權呈上的《青衣賦》——實則是吳權憑記憶默寫的蔡邕未來作品。
"吳將軍此賦,與老夫未示人之作竟有七分相似。"蔡邕聲音沉厚,"不知是巧合,還是..."
"蔡公明鑒。"吳權從容行禮,"此賦實乃末將夢中所得。夢中一青衣文士吟誦此篇,醒後隻記得片段,鬥膽補全,特來請教。"
蔡邕眼中精光一閃:"哦?那文士何等模樣?"
"清瘦長須,左手有琴繭,右手中指微曲——似是常年執筆所致。"
蔡邕聞言色變,不由看向自己的雙手——特征全中!
"奇哉!"蔡邕態度頓緩,"吳將軍請坐。來人,上茶!"
二人從詩賦談到兵法,從天文聊到地理。吳權憑借現代知識儲備與對三國曆史的了解,每每語出驚人,卻又恰到好處地留出空間讓蔡邕發揮。一個時辰後,這位大儒已對吳權刮目相看。
"吳將軍文武兼備,見識不凡,他日必成大器。"蔡邕由衷讚歎。
正談笑間,屏風後傳來環佩叮咚。一位約莫十五六歲的少女款步而出,身著淡青襦裙,眉目如畫,氣質清雅。
"父親,您要的《樂經》..."少女見到生人,頓時止步。
"琰兒來得正好。"蔡邕笑道,"這位是平巾將軍吳權,文武全才。吳將軍,這是小女蔡琰。"
吳權心頭一震——蔡文姬!這位未來名留青史的才女,此刻就站在自己麵前。他鄭重行禮:"久聞蔡小姐精通音律,今日得見,三生有幸。"
蔡琰還禮,眼波流轉間閃過一絲好奇——能讓她父親如此讚賞的武將,實屬罕見。
送客時,蔡邕親自送至大門,還邀吳權常來論學。轉過街角,賈詡忍不住問:"賢弟怎知蔡邕未示人之作?"
吳權笑而不答。有些秘密,即使對賈詡也不能透露。
三日後,洛陽最繁華的酒肆"醉仙樓"。
吳權與賈詡正在雅間小酌,忽聽樓下傳來女子驚呼與男子淫笑。憑欄望去,隻見一華服青年正拉扯一名賣唱女子,周圍食客敢怒不敢言。
"那是司空張溫之弟張敞,有名的紈絝。"賈詡低聲道,"賢弟莫要..."
話未說完,吳權已大步下樓。
"光天化日,強搶民女,成何體統!"吳權聲如洪鐘。
張敞斜眼打量:"哪來的邊鄙武夫?也敢管本公子閒事?"
吳權冷笑,一把扣住張敞手腕,稍一用力,這紈絝便痛得跪地哀嚎。
"將軍手下留情!"一位文士突然從人群中走出,"在下黃門侍郎荀攸,願為張公子作保。"
荀攸!吳權心頭一動。這位曹操未來的重要謀士,此刻竟在此相遇。他鬆開張敞,拱手道:"原來是荀公達。久聞大名,今日得見,幸甚。"
荀攸訝然:"將軍識得在下?"
"潁川荀氏,天下名門。公達兄智計百出,權仰慕已久。"
這番吹捧讓荀攸頗為受用。張敞趁機溜走,而吳權則邀荀攸同飲。三人把酒言歡,從朝政談到軍事,甚是投機。
"吳將軍見識非凡,攸佩服。"臨彆時荀攸真誠地說,"他日若有機會,定向家叔荀彧引薦。"
吳權大喜。荀彧,這位"王佐之才",正是他夢寐以求的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