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和袁譚在接連遭受袁尚的沉重打擊後,各自倉皇退回領地。此時的河北大地,早已不再是當年袁紹坐鎮時的盛況。連年的戰火使得民生凋敝,曾經富庶的冀州北部和青州境內,隨處可見荒廢的農田和流離失所的百姓。然而,這兩位敗軍之將卻顧不得這些,他們心中隻有一個念頭:複仇。
在中山國的官署內,袁熙正焦躁地來回踱步。案幾上攤開的竹簡記錄著各郡縣倉促統計的兵員糧草數目,這些數字讓他既欣慰又憂慮。欣慰的是,經過三個月的瘋狂征召,總算又湊出了五萬兵馬;憂慮的是,為了籌集這些軍資,他幾乎掏空了治下各郡的府庫,甚至不得不向地方豪強借糧。
"主公,這是渤海郡最新送來的軍報。"謀士逢紀快步走入,手中捧著一卷竹簡,"吳權的先鋒部隊已經抵達河間邊境,其主力由徐晃統領,不日就將進犯我境。"
袁熙猛地攥緊拳頭,指甲深深陷入掌心。他當然清楚吳權的實力——這個坐擁幽、平、並三州的梟雄,其軍隊之精銳遠非他們這些殘兵敗將可比。更可怕的是,袁尚那個叛徒居然引狼入室,將如此強敵引入河北。
與此同時,在青州臨淄的府衙內,袁譚正與心腹審配密議。與袁熙的焦灼不同,袁譚顯得格外鎮定。他慢條斯理地品著茶,聽著審配彙報各地駐防情況。
"主公,我們新征的四萬士卒已經完成整編,加上原有的駐軍,可戰之兵約有八萬。"審配頓了頓,壓低聲音道,"許攸先生從許都送來密信,曹丞相已同意我們的計劃,隻待時機成熟就會出兵。"
袁譚嘴角浮現出一絲冷笑。他早就料到袁尚會尋求外援,隻是沒想到會來得這麼快。不過這樣也好,先讓袁熙那個蠢貨跟吳權拚個你死我活吧。
渤海郡高城的密室中,燭火搖曳。袁熙和袁譚終於再次會麵,這是自清河慘敗後的首次聚首。室內的氣氛凝重得幾乎讓人窒息,兩位昔日針鋒相對的兄弟此刻卻不得不放下嫌隙,共同麵對更大的威脅。
"兄長,吳權此次來勢洶洶,其兵力恐不下十萬。"袁熙率先打破沉默,聲音中帶著難以掩飾的焦慮,"若我們再不聯手,隻怕..."
"賢弟多慮了。"袁譚不緊不慢地打斷道,"吳權雖強,但遠道而來,糧草補給必然吃緊。況且..."他意味深長地看了袁熙一眼,"為兄已有所準備。"
袁熙聞言一怔。他敏銳地注意到袁譚話中有話,但眼下形勢危急,也顧不得深究。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二人最終達成協議:袁譚出兵五萬協助防守渤海,而袁熙則集中主力阻擊太史慈部。
然而袁熙不知道的是,就在這場密會的同時,一隊快馬正星夜趕往許都。袁譚的親信帶著最新情報去向曹操彙報,而隨行的還有袁譚開出的價碼清單——隻要曹操助他除掉袁尚和袁熙,他願意將冀州北部數郡拱手相讓。
回到中山後,袁熙立即召集眾將議事。謀士張南指著地圖分析道:"吳權兵分三路,其主力徐晃部必取河間,而後直撲渤海。太史慈部則從常山方向壓迫我軍。末將建議,集中兵力先破太史慈,再回師與袁譚合擊徐晃。"
"不可。"逢紀搖頭反對,"若放任徐晃長驅直入,渤海危矣。依我之見,當依托漳水設防,遲滯徐晃進軍,同時派輕騎襲擾其糧道。"
就在眾人爭論不休時,袁熙的目光始終停留在地圖上的一個位置——廣宗。這裡是當年袁紹大破公孫瓚的地方,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若能在此設伏...
與此同時,在青州,袁譚正秘密接見曹操派來的使者。使者帶來曹操的親筆信,承諾將派夏侯淵率軍進攻魏郡,牽製袁尚主力。作為交換,袁譚需要在吳權軍深入冀州後,率兵斜插中山國切斷吳權的退路。
"請轉告曹丞相,"袁譚將書信投入燭火,看著它化為灰燼,"本將軍定不負所托。隻是..."他眼中閃過一絲狠厲,"事成之後,我要整個冀州的統治權。"
當袁熙的軍隊開始向渤海集結時,北方的天空陰雲密布,仿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腥風血雨。士兵們沉默地行進著,他們大多是新征召的農夫,手中的兵器還不太熟練。軍官們大聲嗬斥著,催促隊伍加快速度。
在中山與常山交界處,太史慈的先鋒部隊已經與袁熙的巡邏騎兵發生小規模衝突。而在更東麵的河間郡,徐晃的大軍正在強渡漳水,其聲勢之浩大,讓對岸的守軍望而生畏。
袁譚的五萬大軍則詭異地停留在渤海郡南部,既不急於北上支援,也不退回青州。審配幾次進言要求立即進軍,都被袁譚以"等待最佳時機"為由搪塞過去。
此時的河北大地,就像一張巨大的棋盤,各方勢力都在暗中調兵遣將。袁尚在鄴城焦急地等待著吳權軍的捷報;曹操在許都默默計算著出兵的最佳時機;而身處風暴中心的袁熙,則站在渤海城頭,望著遠處漸漸逼近的塵煙,心中充滿不安與決絕。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百裡之外,一支打著袁譚旗號的軍隊,正在悄悄改變行軍方向。而更遠處,曹操的精銳鐵騎已經集結完畢,隻等一聲令下就會殺入河北腹地。
這場關乎河北命運的決戰,即將在血與火中拉開帷幕。
喜歡四國爭霸請大家收藏:()四國爭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