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是因為上一章被連續審核,一直通不過。所以重寫了一章,兩章有點重複,不喜歡看的可以跳過。
某國境內接連發生的異動,再度讓世界陷入嘩然。
各國政府坐立難安——沒人知道那個“幽靈”般的存在下次會盯上誰,更沒人能破解對方的蹤跡。
對方的手段堪稱“神通”:地底下的富礦能在短時間內被洗劫一空,專挑高價值礦脈下手,全程不管不顧破壞性開采,絲毫不顧忌後續資源浪費。
等他撤離後,剩餘的礦渣開采成本遠超礦產本身價值,等於直接廢了整片礦場。
恐慌之下,除龍國以外,全球各國紛紛將矛頭指向趙國強,輿論聲浪洶湧:“該國已受夠懲罰,你該停手了!”可麵對這些所謂的“和平呼籲”,趙國強隻報以一聲不屑的冷笑,半句都沒聽進去。
身為擁有特殊經曆的人,他比誰都清楚某些國家的野心有多深沉。
他們從基礎教育階段就刻意強化對我國語言文化的學習,表麵看似增進交流,實則背後可能暗藏著長期滲透的圖謀。
更讓他心寒的是,國內部分領域偏偏存在讓人失望的亂象。
他曾目睹後世那些觸目驚心的事,至今記憶猶新:網絡如此發達的時代,部分教材內容整改問題暴露多年,卻始終未能徹底解決,背後反映出的管理漏洞與思想滲透風險不容忽視;
國內某地的傳統節慶活動中,竟過度融入外國文化元素,甚至邀請外籍人士主導表演環節;
某地區一所學校的集體活動上,出現了不當使用外國旗幟的錯誤行為——難道學校管理者真的缺乏基本認知?這種行為背後,又反映出多少教育管理上的疏忽?
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在國內某重要曆史紀念場所附近,竟有人打著“友好交流”的旗號興建涉外學校,這種做法無疑是對曆史記憶的不尊重,也傷害了民眾的情感。
此類不當現象並非個例,在部分地區都曾出現過。最讓趙國強怒不可遏的是:
我國在國際舞台上雖努力展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但部分領域的實力仍需提升,可某些時候卻存在過度強調表麵聲勢、實際影響力不足的問題;
更可悲的是,國內不少領域的優秀人才,要麼被外界利益誘惑而迷失方向,要麼因堅持原則、不願妥協而遭遇意外挫折。
他清楚記得那些令人惋惜的人才故事,每個名字背後都是一段令人痛心的“意外”:
國內某知名高校博士生導師馮教授,在指揮控製與人工智能領域頗有建樹,卻在下班途中遭遇意外,年僅三十八歲,一顆科研新星就此隕落;
生物安全檢測領域的學者張老師,因堅持對某類技術應用的嚴謹態度,始終強調風險評估的重要性,卻在上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不幸離世,享年五十六歲;
國內傑出航天科研人員李老師,成功研發某新型航天技術設備,卻在海外交流期間意外身故,年僅三十歲,航天事業痛失英才;
我國軌道交通領域的資深專家寧老師,為高鐵技術發展奠定重要基礎,卻在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他未完成的科研項目本可推動我國相關技術進一步領先世界;
信息技術安全領域的研究員趙老師,在日常通勤時遭遇交通事故,萬幸的是他憑借頑強意誌脫離危險,成了少數從意外中幸存的科研人員;
國內某軍事院校的陳教授,長期致力於高端芯片技術研發,卻在回家途中遭遇追尾事故,不幸離世,年僅五十七歲;
華裔科研學者張老師,剛與國內企業聯合宣布在通信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幾天後便因意外去世,享年五十五歲;
我國航天領域的資深專家羅老師,擔任某重要航天項目技術負責人,卻在出差返程途中遭遇意外,年僅四十七歲;
上海某知名高校生命科學領域的鐘教授,因堅持對某類技術應用的規範管理,強調科學嚴謹性,卻在外出學術交流途中遭遇車禍,當場死亡,年僅五十三歲。
趙國強深知,在他了解的未來歲月裡,我國各領域的頂尖人才中,曾多次出現因意外事故離世的情況,每一次都給相關行業發展帶來巨大損失。
在他看來,這些優秀人才的遭遇,除了部分是純粹的意外,也不排除有外界勢力刻意乾擾的可能,而那些堅守原則、不願妥協的人才,往往更容易麵臨未知的風險。
可令人失望的是,麵對部分領域出現的意外事故,相關部門有時卻采取了簡單化的應對方式:曾以“規範交通秩序、減少事故風險”為由,對部分民生交通工具采取限製措施,卻忽視了這些工具對普通民眾,尤其是低收入群體日常出行的重要性。
這種做法,本質上是對問題根源的回避,也是對民生需求的漠視——用看似合理的理由掩蓋管理上的不足,最終讓普通民眾承擔了不必要的代價,也成了掩蓋工作失職的擋箭牌。
喜歡重生六零:原始森林任我行請大家收藏:()重生六零:原始森林任我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