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趙國強徹底沉寂了下來,沒有掀起任何波瀾,可他的目光早已鎖定日本引以為傲的造車技術——在他看來,這既是對方工業實力的核心壁壘,更是讓龍國汽車產業擺脫“萬國牌”困境、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籌碼。
日本在電子技術領域的造詣本就處於世界頂尖梯隊,消費電子領域更是常年領跑全球,從精密芯片到智能控製係統,技術積累讓同期的龍國望塵莫及。
單論汽車產業,日本小田汽車公司的自動駕駛技術更是獨步全球,無論是算法的實時響應速度,還是硬件與軟件的適配精度,都建立了難以逾越的技術壁壘。
反觀龍國,即便到了2025年,號稱“自主研發標杆”的旗艦轎車,也不過是商標和名稱屬於本土,核心部件幾乎全靠進口:
變速箱依賴日本愛信,輪胎源自法國米其林,發動機技術源自德國博世,底盤由德國采埃孚調校,電子係統是美國德爾福的產品,汽車玻璃出自日本旭硝子,座椅由美國李爾提供,安全氣囊來自瑞典奧托利夫,音響是丹麥丹拿,照明係統依賴德國海拉,空調係統是日本電裝,線束出自美國安波福,製動係統來自德國大陸集團,轉向係統是日本捷泰格特,內飾材料依賴美國江森自控,車鎖係統是德國霍夫,天窗係統出自德國韋巴斯特,燃油噴射係統則是美國博格華納。
這般“全球采購”的配置,卻被包裝成“自主創新旗幟”,與小田汽車的全產業鏈技術掌控相比,差距一目了然。
趙國強將首個目標定在了小田汽車公司總部——位於愛知縣小田市的核心廠區。
為確保行動萬無一失,他提前一周便潛伏在廠區周邊,每天傍晚工人下班時,都悄悄跟在不同批次的員工、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身後,並逐一標記他們的住址;
至於住在廠區宿舍樓的人員,他反倒沒多費心思——這類人集中居住,後續行動時更易“一鍋端”。
連續數日的跟蹤之後,行動最終選定在一個暴雨傾盆的夜晚。
密集的雨點砸在廠房頂棚和地麵,能模糊監控鏡頭的視野,成了天然的掩護。
晚上十一點,廠區內大部分車間已停工,隻有少數值班人員和巡邏守衛在崗。
他首先直奔監控室——這是整個廠區的“眼睛”,必須先解決。
監控室外的走廊裡,兩名保安正靠在牆邊閒聊。
趙國強沒有多餘動作,左手輕輕一抬,一道半米寬的空間入口突然出現在兩名保安身後,雪亮的刀光一閃,兩人連一聲呼救都沒來得及發出,便被趙國強一刀梟首。
解決完外圍保安,他進入監控室內,隨著監控室中一道突兀的刀光出現,三顆頭顱淩空飛起。
幾脖血花噴射而出,將牆壁澆成了刺鼻的腥紅。
隨後,他沿著事先摸清的巡邏路線,逐個清理廠區內的守衛。
一名保安正舉著手電筒檢查車間門鎖,趙國強從側麵繞到其身後,空間入口突然在保安身後開啟,對方還沒看清情況,就被趙國強一刀兩斷;
另兩名結伴巡邏的保安,剛走到倉庫拐角,就被趙國強一刀砍死。
短短二十分鐘,廠區內的十幾名守衛便被全部解決,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隻有暴雨仍在持續衝刷著地麵。
解決完安保,趙國強直奔核心的生產車間。
他站在車間門口,目光掃過三條排列整齊的汽車生產線——衝壓線、焊接線、總裝線,每一條都完好無損,機械臂還保持著白天生產時的姿態,連傳送帶上殘留的零件都清晰可見。
他心念一動,一道三米寬、五米高的空間入口便出現在總裝線旁,入口邊緣的空間微微扭曲,如同一張能吞噬萬物的巨口。
“先從總裝線開始。”趙國強低聲自語,走到總裝線的一端,調整空間入口的角度,讓它剛好覆蓋整條流水線。
他左手輕輕一壓,空間入口的吸力瞬間增強,總裝線的金屬支架開始脫離地麵,緩緩朝著入口移動。
流水線重達數十噸的機身,在空間力量麵前輕如鴻毛,連傳送帶上的半成品車都穩穩地保持著姿態。
他特意放慢速度,目光緊盯流水線的線路接口,在電線、油管和氣管的連接處稍作停頓,用長刀精準切斷——這樣一來,流水線進入空間後無需重新拆解,後續隻需簡單對接就能恢複生產。
總裝線順利收進空間後,他馬不停蹄地處理衝壓線和焊接線。
衝壓機的鋼鐵機身泛著冷光,卻在空間吸力的牽引下平穩滑入入口;
焊接線上的機械臂還殘留著焊渣,連配套的焊接電源和保護氣體罐都被一並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