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焚骨穀機關研究室的高台之上,望著第一台風雷弩完成組裝。工匠們正在做最後的調試,齒輪咬合聲清脆而有力。遠處訓練場上傳來士兵演練新式武器的號令聲,空氣中彌漫著金屬與汗水交織的氣息。
“風雷弩已完成三次試射。”趙硯翻動手中的記錄冊,“命中率較傳統弓弩提升四成,但連發穩定性仍需優化。”
我點頭:“讓工匠繼續調整動力結構,同時安排第一批士兵進行適應性訓練。”
徐逸站在我身旁,目光落在遠處那片新建的兵工廠:“軍事改革隻是第一步,經濟領域的革新也該提上日程了。”
“不錯。”我望向西側,那邊是新設立的鍛造坊和織造工坊,“讓陳虎帶人去監督生產流程,務必確保新技術能順利落地。”
……
清晨的陽光灑在兵工廠的屋頂,數十名士兵列隊站在新型機關弩前,神情緊張又興奮。這些武器比他們熟悉的長槍重劍複雜得多,操作方式也截然不同。
“記住動作要領!”教官大聲喊道,“左手握穩支架,右手拉動扳機,三輪連發後迅速更換彈匣!”
一名士兵嘗試射擊,箭矢偏離目標足足兩尺。他滿臉懊惱地退下,另一人上前,動作依舊生疏。
我皺起眉頭:“他們需要更係統的訓練。”
“戰術洞察”係統在我腦海中浮現一行提示:【參考古代火器部隊訓練模式,可采用分段教學、模擬實戰演練等方式提升熟練度】
我立即下令:“將訓練內容拆解為五個階段,從基礎構造認知開始,逐步過渡到實操與協同作戰。每組士兵訓練滿三天後進行一次考核,合格者方可參與實戰部署。”
趙硯迅速記錄並傳達命令,訓練場上的氣氛逐漸變得有序起來。
數日後,一場小規模對抗演練展開。
新式機關弩在戰場上首次亮相,三輪齊射瞬間覆蓋敵方掩體。儘管仍有部分士兵操作失誤,但整體表現已遠超預期。
“這還隻是開始。”我低聲說道。
……
與此同時,西邊的工坊區也在經曆變革。
新式織布機轟鳴作響,效率提升了近五成。鐵匠鋪引入水力錘,鍛造速度大幅提升。然而,工人們麵對陌生的機器時顯得無所適從,不少老匠師甚至直接拒絕使用。
“我們祖祖輩輩都是靠手藝吃飯,現在倒好,全憑這些冷冰冰的玩意兒?”一位年長織工憤憤不平。
“不是說機器不好。”另一位年輕匠師猶豫道,“隻是我們還沒學會怎麼用。”
我走進工坊,聽到這些議論,心中已有對策。
“你們的手藝值得尊重。”我對眾人說道,“但時代在變,我們需要更高效的生產方式。這不是取代,而是升級。”
我調出史鑒通靈係統中關於工業革命初期製造業改革的案例,挑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激勵機製與培訓方案。
“從今天起,願意學習新技術的工人,每月額外發放獎金。”我說,“每掌握一項新技能,便可晉升一級,薪資隨之上調。”
人群一陣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