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荀子對此抱有極大的懷疑態度。
仿佛預見到這樣的反應,張晨鄭重其事地說道:“老師如果不相信,可以當場測試我。”
“隨便挑選書中的一句話,我都能明確告訴你它出現在第幾頁、第幾行。”
荀子凝視著張晨篤定的神色,內心波濤洶湧。
他暗自思忖:“難道這家夥真的把整本書看完了?而且記得如此清楚?”
很快荀子便搖頭否認。
這實在太過離奇。
張晨自幼就精通七國語言文字,已是極為罕見之事。
如今他又宣稱隻用了一節課的時間就讀完了儒家經典,這種天賦已經遠遠超出了荀子的認知範圍。
荀子決心親自驗證一番,於是開口道:“齊宣王在雪宮接見孟子。
孟子說道:‘與民同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以天下之樂為樂,以天下之憂為憂,未有王者能守而不治者也。”
“這句話,請問是在哪一頁、哪一行?”
聽完之後,張晨略作思考,隨即充滿信心地回答:“第十頁第八行。”
“它的意思是,將百姓的快樂視為自己的快樂的人,百姓也會以他的快樂為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己任的人,百姓也會承擔他的憂愁。”
“如果做到這一點卻依然不能使天下歸服,那是從未發生過的事。”
“我認為,孟子這句話是在警示各國君主,民眾才是國家的根本。”
“要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贏得民心、順從民意、與民共享歡樂。”
此話一出,荀子驚訝得瞪大了眼睛。
張晨不僅精準指出了這句話的位置,還深刻闡述了其內涵,並結合了自己的理解。
這種表現讓荀子感到動搖。
接著,荀子依舊心存疑惑,再次發問:“尊老敬長,親親仁民;愛幼護童,兼濟他人。
如此,則可禦四海。”
“這句話又在何處?”
張晨立即答道:“第八頁第五行。”
“大意是敬己之老而及人之老,愛己之幼而及人之幼,則天下事可運於掌。”
“孟子所言意在教人以仁心治世,方能善理天下。”
張晨此言一出,荀子不由倒抽一口冷氣。
荀子暗自琢磨:“這小子難道真有過目不忘之能?”不然怎能如此迅速地將書中內容複述出來。
縱然看過書,也不該有這般神乎其技的本領。
由此可見,這少年天賦絕倫,遠超常人認知。
回想自己先前對張晨的懷疑,荀子臉上泛起愧色,手指向詭穀仔顫聲斥道:“詭穀老兒,你定是早知此事,故意羞辱於我!”
詭穀仔無辜辯解:“我雖知其才,卻不知竟至如此地步。”此話非虛,在詭穀之時,他已屢次見張晨展露奇才,早已司空見慣,故而神色從容。
荀子聞言,怒氣頓時煙消雲散。
他瞄了一眼詭穀仔,又望向張晨,隻能再次長歎:“罷了!”
“即便由我親授,亦難儘展汝之潛能。”
“汝天資卓絕,心智早慧,自有獨特見解。”
“不妨談談,汝欲如何求學?吾必鼎力相助。”
聽畢,張晨精神一振。
他正盼著荀子給出這般承諾!
比起四下求助,荀子的支持無疑更加可靠……
於是張晨直言:“我想往儒家藏書閣研讀典籍。”
話剛出口,荀子即刻應允:“可。”
“藏書閣任選書籍,何時歸返皆無妨。”
荀子隨之取出一塊玉佩遞與張晨。
接著,荀子說明:“自此始,此玉佩能助汝暢行藏書閣。”
“若有刁難,吾已交代周全,斷無人敢攔。”
荀子所言令張晨當即稽首致謝:“多謝先生!”
詭穀仔亦向荀子道謝:“老荀頭,未曾想你竟開放藏書閣予這小子,實屬難得。”
“代張晨謝過先生!”
荀子聞言,對詭穀仔翻了個白眼。
這對師徒言語相合,甚是討嫌。
荀子雖未動怒,卻對詭穀仔心生嫉妒,不解何以張晨唯獨對其另眼相待,投入門牆。
荀子擺手道:“好了,你今次領他前來,莫不是為藏書閣而來?”隨即提議,“日已西斜,不如先去用膳。”
到了用膳之處,荀子早讓人布置了一桌豐盛佳肴。
張晨嘗了幾口便讚不絕口:“此牛肉火候掌控得宜,香味濃烈,餘韻悠長。
且每片肉厚薄一致,滋味堪稱絕佳。”他又言:“師父,小聖賢莊的膳食較詭穀強上許多!”
荀子聽罷略感寬慰,笑道:“小聖賢莊數千人,皆由庖丁一人料理膳食。
汝觀察甚細,庖丁所製菜品頗受歡迎。
其刀工亦非凡。
不像某些人,深居簡出,將外人拒於千裡之外,自然無緣享用這般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