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說道:“李斯身為儒家,卻屢次在背後詆毀他人。”
“我已多次警告於他,但他依然執迷不悟。”
“他的舉動嚴重背離了儒家所應有的品德。”
“更甚者,他還險些挑起儒家與縱橫家之間的爭端。”
“所以,從今日起,我決定將李斯逐出小聖賢莊。”
此言一出,人群頓時嘩然,驚愕不已。
誰也沒料到荀子會作出這般決斷。
於是,李斯當即被趕出了小聖賢莊。
眾人並不知情,荀子此舉實因他早預見到以張晨的資質,將來必有大成。
故而驅逐李斯也是為了防止他日後再次為儒家惹來麻煩。
儘管他認為張晨不會是非不明,但事情鬨到這般田地,他也需向張晨和詭穀仔表明態度。
荀子宣布驅逐李斯時,張晨頗感意外。
他本隻想給李斯點教訓,讓他不再糾纏不清,沒想荀子如此堅決。
同時,張晨對荀子更加敬重:“荀老先生果然無愧於當代儒家之首,這份膽識令人欽佩。”
張晨明白,荀子作出這個決定,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給自己和詭穀仔一個交待。
荀子顯然不願因此讓儒家與縱橫家之間產生裂痕。
另一邊,伏念、韓非等人知曉荀子的決定後,雖神色凝重,卻無人反對,均認同荀子的選擇。
畢竟,這都是李斯咎由自取。
他們也曾規勸過李斯,可他始終頑固不化。
正像荀子所說,李斯的行為已然違反了儒家的仁義之道。
再看演武台之上,李斯仍舊因張晨的那一劍而驚魂未定,許久無法恢複神誌。
他甚至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命運即將迎來巨大的轉變。
他後來能夠成為秦帝國的丞相,全賴年輕時在儒家的學習,更準確地說,是得益於荀子的幫助。
如今,荀子要將他逐出小聖賢莊,讓他淪為儒家棄徒,即便他繼續為秦帝國效力,他的仕途也會布滿障礙,所受到的待遇定會截然不同。
荀子宣布決定之後,最後看了張晨一眼,微微點頭,然後轉身離開了演武場。
荀子離去後,儒家們頓時議論紛紛。
眾人興奮地圍住張晨,讚歎與敬佩交織在一起。
“張晨師弟,真沒想到你如此厲害!”
“剛才那一劍叫什麼名字?劍術太驚人了!”
“張晨師弟,能不能傳授一下你的修煉心得?難道劍術是一看就會的嗎?”
“這是頭一次見到老師發那麼大的火,全都是為了你啊,張晨師弟!”
“張晨師弟,能不能指點一下我們的劍術?”
眾人七嘴八舌地說個不停。
張晨對其他的儒家並無敵意,隻是微笑著回應眾人的稱讚。
伏念和韓非站在一旁,沒有參與討論。
兩人對視一笑,伏念感歎道:“詭穀有張晨這樣的天才,未來或許縱橫家將獨步天下。”
“僅憑張晨一人,就能撐起整個縱橫家!”
旁邊,韓非也點頭附和:“確實是這樣。”
“張晨師弟文采出眾,過目不忘,天賦非凡。”
“武藝高強,先天境界已達,劍法超群,悟性卓絕。”
“假以時日,他必將成為讓人難以企及的存在。”
……
目光轉向遠方。
這時,荀子已經走到詭穀仔身旁。
演武場上發生的一切,詭穀仔也都看在眼裡。
他對張晨的實力充滿信心,因此選擇了靜觀其變,沒有插手。
而且,詭穀仔讚同張晨的做法。
如果張晨一味退讓,隻會讓儒家內部的這種偏狹情緒更加嚴重。
要讓所有人信服,唯有張晨親自展現實力。
事實證明,張晨做到了這一點。
荀子走近後,歉意地對詭穀仔說:“讓您見笑了。”
“我已經提醒過李斯,但他仍然堅持己見。”
“這是我們失職。”
詭穀仔聽後,也搖頭表示遺憾:“道友不必如此自責,我們也有疏忽之處。”
“沒想到張晨的到來,竟然引發了這麼大的。”
“張晨作為客人教訓李斯,確實有些逾矩,還請道友不要介懷。”
“而且,這也讓儒家失去了一位才智兼備的人才。”
以詭穀仔的眼力,自然能察覺到李斯的天賦不錯,不然荀子也不會收他為。
詭穀仔明白,即便荀子沒有將李斯逐出小聖賢莊,張晨剛才那淩厲一劍的震懾,也足以讓李斯的心境受到影響。
荀子聞言說道:“李斯確實才華橫溢,是我得意之一。”他又接著說:“他對儒家的理解僅次於韓非。”
稍作停頓,荀子歎了口氣:“可惜,他的品行,即使將來有所建樹,對儒家或許並非好事。”
聽罷此言,詭穀仔默然不語。
這話他實在無法接腔,終究是他們自家之事。
喜歡大秦:棄嬰覺醒,我成鬼穀妖孽請大家收藏:()大秦:棄嬰覺醒,我成鬼穀妖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