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家的據點就在鹹陽宮附近,獨占一片地方,建有一棟高樓。
門窗皆雕花鍍金,屋內擺滿各種青鼎玉器,極為奢華。
推門進去,滿眼都是花草,翠綠欲滴,充滿生機。
是陰陽家太富?還是嬴政為了拉攏他們下了大力氣?
“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真是個好地方!”
高景忍不住讚歎。
東君站在一旁,臉色微沉:“你可以暫時住在這裡,秦王那邊我隻能幫你傳話,能不能見他,我做不了主。”
“多謝!”
高景笑得很燦爛:“還要麻煩東君幫我準備一些空白竹簡……總不能空手去見秦王吧。”
東君冷哼:“你倒是不客氣……等著!”
說完轉身離開。
她走後,高景輕歎一聲,對黑白玄翦說:“回頭告訴韓非,為了救他,我連臉都不要了!”
黑白玄翦笑了笑,沒有說話。
洗去一身疲憊,高景來到樓頂,透過窗戶俯瞰鹹陽,不知在想什麼。
不久後,東君抱著一堆空白竹簡進來,放在案上:“你要的東西帶來了。”
高景回過神,笑道:“這種小事怎敢麻煩東君親來……筆墨帶來了嗎?”
東君難得地翻了個白眼:“帶來了。”
“多謝。”
高景走到案前,端正跪坐,鋪開空白竹簡,拿起筆,卻未急著下筆,而是閉目沉思。
直到這時,東君才在高景身上看到真正的儒家風範。
他身姿挺直,抬頭挺胸,肩背收攏,顯得穩如泰山。
若說跪坐有標準,那高景此時的姿態就是標準。
而當他閉目沉思時,神情專注,仿佛連呼吸都不敢打擾。
東君不自覺地放慢了呼吸,拿起磨條開始研墨……
等她回過神,墨已經磨好了。
“呼……”
高景忽然吐出一口氣,睜開眼,提筆在竹簡上寫下《治國策》三個秦國文字。
接著毫不猶豫地繼續寫下去:“三皇五帝以德為主,文武周公以禮治國,五霸七雄以法為王,四海歸一當並行。
縱觀古今,人治者王,法治者霸,棄霸而王者,難守其國,棄王而霸者,難得其心。七國歸一,前所未有,占其地易,收其心難,王霸不可偏廢,當並行實施,人治與法治互為輔成。”
隨後另起一行,寫下“人治篇”……
東君在一旁默默看著,越看越驚訝,嘴也張得越來越大。
此時七國尚未統一,但高景所寫的,卻是天下一統後的治理之策,且古今天下兼顧,有理有據……
至少在東君看來,每一條都切中要害,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辦法。
當一卷竹簡寫完,高景換了一卷,繼續寫下“法治篇”時,東君迫不及待地拿過已完成的竹簡細細閱讀。
太厲害了!
這是她唯一的想法。
看著手中的竹簡,東君第一次明白,什麼是國家,什麼是百姓,什麼是治國,什麼是治民。
在這篇“人治篇”中,高景清楚地將國家分成了幾類人,每個人的心思都剖析得明明白白,並針對不同人群給出了相應的治理方式……
儘管隻是一篇總綱,但從其中,東君突然生出一種“有這個,我也能治國”的想法……
……
不知過了多久,高景已寫完第三卷。
東君仍抱著第一卷書入迷:第一次讀,能看清國民的麵貌,第二次讀,能看清國民的心思,第三次讀,能看到如何滿足各方的需求
看似簡單,但東君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體會。
她難以理解,眼前這個不過十三四歲的孩子,怎麼能把一個國家剖析得如此透徹!
在《治國策》的“人治篇”中,她看到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乃至陰陽家……各家思想似乎都融彙其中。
這才是真正的博通百家!
“咚咚咚!”
輕微的敲門聲打斷了東君,她不悅地從竹簡上抬起頭。
高景也停下了筆,笑著看她。
東君有些羞愧,強壓怒火問道:“什麼事?我不是說過不要人打擾嗎?”
外麵傳來猶豫的聲音:“東君大人,相國昌平君來了。”
東君一怔:“他來做什麼?”
高景輕歎一聲,放下筆,將麵前的竹簡卷起。
“4.8昌平君是來拜訪高景先生的。”門外回答。
高景起身,搖頭道:“我還以為躲進陰陽家就能避開這些事,沒想到……”
東君頓時更加羞愧。
昌平君居然能讓陰陽家的人違背她的命令來打擾高景
而且還是在陰陽家的地盤
還有這個高景,竟然從一開始就利用陰陽家
東君突然覺得陰陽家成了他們手中的工具,被人利用卻毫無察覺。
東君語氣冰冷如冬日:“昌平君給了你什麼好處……”
“算了,我去見見他吧。”
高景擺擺手說:“我就不摻和你們陰陽家的事了。”
在樓下,高景見到了如今的秦國丞相——昌平君羋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羋姓,熊氏,名啟,楚考烈王之子,楚國最後一位楚王……這麼說好像不太準確,西楚霸王也是楚王。
如今身為秦國丞相,昌平君自有一股貴氣,站在那裡就讓人肅然起敬。
但對高景來說毫無作用。
打量了幾眼,高景上前行禮道:“儒家高景,見過昌平君。”
羋啟也在觀察高景,雖然早有耳聞,但親眼所見,仍為他的年幼感到驚訝,也為他的氣質感到讚歎:“羋啟見過高景先生,聽聞先生入秦,我心癢難耐,冒昧來訪,還請見諒。”
“昌平君說笑了,請!”
“請!”
兩人隔案對坐,有陰陽家之人前來奉茶。
與所有貴族一樣,雙方先閒談,再論學問,隨後將話題“無意”間引向正題。
“先生入秦,一路而來,覺得我秦國如何?”羋啟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