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畢,北冥子淡然問:“能悟其中逍遙之意否?”
“忘卻物我,達無己、無功、無名之境,憑虛禦風,遊於無窮。”
高景坦然回應:“我能理解那境界,卻難以實踐。”
“無己”,意指精神上超脫世間萬物的羈絆,消除物我界限,融入宇宙,達到與道共鳴、獨享天地之韻的境界。
北冥子追問:“為何難以實踐?”
高景笑道:“因為我研習的是儒家學說。”
北冥子言道:“儒家與道家,不過是學術流派之彆,正如正與反、福與禍、剛與柔、強與弱、多與寡、上與下、先與後、實與空、榮與辱、智與愚……萬物相生相克,相輔相成。”
“儒家講究不怨天尤人,從下學而上達,或許隻有天能真正理解我們。”
高景繼續笑道:“儒者不為貧賤所困,不為富貴所迷,不為君王所惑,不累及上司,不怨恨官吏,此乃儒之真諦。”
昔日,魯哀公問孔子儒行之狀,孔子言難以一言蔽之。哀公遂設座請孔子詳述。孔子列舉了十六種儒行,歸納如下:
其一,勤學好問,躬身力行,儒者以此立世,未仕時勤學以待用。
其二,舉止端莊,言行謹慎,不輕率浮躁。
其三,修身齊家,言行正直不阿。
其四,淡泊名利,儒者追求的是理想與社會貢獻,非富貴本身。
其五,見利思義,行事果決,道義為先,不盲從潮流。
其六,剛強守節,尊嚴至上,不畏強權。
其七,仁義忠信,信念堅定,逆境不改。
其八,安貧樂道,即使貧困亦不改其誌。
其九,失意不失誌,政治受挫仍持高節。
其十,寬厚仁慈,待人以禮,胸懷廣闊。
其十一,舉賢任能,唯才是舉,不問親疏,不求回報。
其十二,以善為本,與人為善,處事和諧。
其十三,中庸行事,不偏不倚,恰到好處。
其十四,清正廉潔,不攀附權貴,保持。
其十五,交友重情義,珍視友情。
其十六,儒者應如孟子所言,“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真正的儒者,便是以這十六行為基石,構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北冥子明了高景之意,儒道雖思想迥異,處世之道亦大相徑庭。他略作沉思,續道:“世道不濟,何不期待堯舜再現?”
“道虧之世”意指世風日下,人心不再純樸,充斥著欺詐與虛偽。道家倡導回歸古聖先賢之治,摒棄過多智巧與心機。
儒家則期盼有如堯舜般的明君出現,秉持“等賢治國”的理念。此觀念之由來,部分歸咎於韓非。昔日法家慎到與儒家爭辯,強調權勢地位之重,賢能才智次之。慎到以龍蛇與蚯蚓螞蟻為例,闡述權勢對個體的影響。儒家則反駁,認為資質決定高度,賢人掌權方能安定天下。韓非斷章取義,總結儒家隻待堯舜之論為謬,認為多數君王為中人,亦能推行法令。
隨著韓非法治思想影響加深,儒家亦逐漸接受“等賢而治”。後世君王登基,多自詡賢明,儒者亦隨聲附和。直至現代提出權力製約觀念,方回歸儒家原初主張。
北冥子提及“何不以待堯舜”時,高景深感無奈。彼時,雖諸子百家皆認賢人治國,但儒家並未偏執於非堯舜不可。
高景未加反駁,隻是淡然回應:“師叔所言‘道虧之世’,豈不亦是天道安排?”
北冥子微蹙眉頭:“天道安排?”
高景笑言:“昔日二人赴齊國稷下學宮求學,一人來自魯國,家境貧寒,唯食鹹菜冷粥。另一人乃宋人,家境殷實,日日酒肉。兩人友情深厚,一日宋人見魯人總食鹹菜冷粥,便命家仆備一籃酒肉相贈。魯人感激宋人好意,卻婉言謝絕。宋人問其故,魯人答道:我未嘗佳肴,故能咽鹹菜冷粥。若今日食你之美味,明日便難再咽鹹菜冷粥。師叔,先賢治下百姓未開化,故能和諧共處。而今世人心機深沉,道家欲使人棄偏見,豈非令魯人食佳肴後,又令其回歸鹹菜冷粥生活?若人人能如此,豈不皆成北冥子?須知,人之本性在於‘得’與‘占’,而非‘舍’與‘給’。”
北冥子聽罷,閉目長歎:“順應天地之規律,駕馭六氣之變化,至人無自我,神人無功利,聖人無名望。人生短暫,唯道永恒!”
高景正色表示:“我雖敬佩道家高遠心境,卻終與我儒家價值觀相悖。”
北冥子訝異:“何為價值觀?”
高景嘴角微動:“簡而言之,乃心中認為更有價值之物。金餅與青草,常人自選金餅,而驢則必選青草,此乃價值觀之異!朝生暮死之朝菌,雖不知黑夜黎明,但其短暫一生,即其價值所在。”
春生夏死之寒蟬,亦不知秋冬,卻努力讓短暫生命更有意義。
北冥子歎息:“夏蟲不可語冰,你已見識更強大存在,卻仍受眼前所限。”
高景坦然笑道:“路途終點非關鍵,沿途風景方為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罷了,你去吧。”
北冥子閉目,身形漸隱於空氣中。
高景起身向北冥子行禮,對曉夢微笑,轉身離去。
不久,曉夢追上,興奮道:“師傅竟說不過你?”
高景笑答:“師叔非說不過我,實因你而無法再爭。”
“因我?”
曉夢疑惑不解:“這和我何乾?”
高景笑而撫其首,道:“再如此,汝心將亂……或許,此刻已亂矣。”
曉夢辯駁:“亂說,我才未亂。”
高景反問:“那汝覺吾言有理乎?”
曉夢麵露猶豫,勉強道:“稍有……”
“看吧!”
高景笑言,“汝尚無主見,我猜師叔不久便會召汝歸,減少與吾之往來……”
曉夢欲反駁,忽神色異,似聞何聲,繼而訝異地望高景:“師父喚我歸。”
“道家天籟傳音,果然非凡。”
高景再撫其首,“安心於天宗修行,吾閱完‘心齋’簡牘,往人宗一行,便返鹹陽。
屆時,不彆而離,待汝修行有成,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