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亦露滿意之色。
朝議畢,秦王遇刺之事迅速擴散。
高景隨嬴政至偏殿,直言:“大王此舉太過冒險!”
嬴政淡然笑道:“寡人無恙,倒是景純,當時所用何策?”
“不過是正義凜然,浩然之氣罷了。”高景解釋道,“大王日後切不可再涉險境,您的安危,關乎天下。”
嬴政無奈應允。問及攻燕人馬,高景言十萬足矣,若用潁川軍,三萬亦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燕王喜失民心,百姓厭倦,仁義之師必能使其歸附,無需濫殺。”高景道。
嬴政似笑非笑:“寡人剛遭刺殺,大秦子民憤慨,景純卻言無需濫殺?”
高景正色道:“大王欲統一天下,至高無上,須學會克製。匹夫之怒,不過血濺三尺;天子之怒,卻可伏屍百萬!”
嬴政神色凝重:“寡人受教了!”
沉默片刻,嬴政忽道:“設法留姬丹一命。”
高景未應,嬴政亦止。
秦王政十九年秋,燕太子丹刺殺秦王未果,秦國震怒,遣大良造高景攻燕。
燕趙之地多豪傑,此非褒義,實乃貶義——因需拚命方能生存,皆因地理位置所致。
秦、燕、趙三國均與胡人為鄰,應對策略各異。
秦國於胡人聚居之處設道,與縣同級,但道中多由胡人主政,賜以爵位,許以牛羊代糧帛為稅,提倡通婚,保留其節日習俗。又倡其習律法與文字,學室對之開放。遇災荒,秦亦速施援手。
趙國雖無道製,但對境內胡人亦多加關照,派重兵護之,如李牧於雲中,所護即為當地牧民,其騎兵多出自此。
唯獨燕國,自視姬姓貴族,輕視遼東人,以歧視相待。令其繳粟、布帛之稅,然彼等以放牧為生,每逢繳稅,隻得牛羊換糧帛,商人趁機壓價牟利,與地方官勾結。遼東人不得為官,反被大量征召服徭役,築城牆、征戰,不顧其生計。如今燕軍中,胡人至少有十萬。燕國不信任胡人,中高層官職皆由貴族把持,貴族辱罵遼東人,矛盾日深。
燕軍士兵,除被迫作戰的遼東人,餘者多為燕國人,亦心存不滿。因燕國地理特殊,百姓常受寒饑之苦。而燕國變法專注於對齊戰爭與拉攏軍事人才,內政落後,官吏體係混亂,貴族跋扈,行政低效。
即便如此,燕國修築長城未停,徭役不斷,自燕成王以來,年年征召人力修築遼東長城。
故高景言隻需十萬人,非虛言也。利用好內部矛盾,五萬、三萬亦足。
秦王政十九年,高景夜抵易水秦軍大營,時值寒冬,燕地尤甚。關中秦人不習此氣候,大營氛圍緊張。
大軍統帥辛勝迎高景入營,言及歸期,滿是期盼。
高景聞秦軍士兵之情,亦歎曰:“吾當儘力使眾人年前歸鄉。”
辛勝訝異:“大良造,今已十月,距年關僅兩月矣。”
高景笑而不答。
昔日趙國動蕩,趙公子嘉遁至代地稱王,今朝與燕國結盟互助。
故而,高景之真正對手,實為燕國與代國!
高景此行非孤軍奮戰,王離與蒙恬伴其左右。
此乃高景初次統兵,秦國豈會錯失良機?
王翦與蒙武親攜厚禮求見高景,軟硬兼施,終使二人歸入高景麾下,望能習得兵法。
高景抵營,三日三夜未見人影。
蒙恬沉穩,王離急躁,頻生怨言。
“吾以為,直接率軍渡易水即可,大良造所思何解?”王離巡查歸來,不悅地對蒙恬言。
蒙恬笑答:“大良造自有籌謀,靜候便是。”
王離嘀咕:“吾乃來建功立業,豈料終日巡邏……”
話未畢,辛勝親衛疾步來報:“二位將軍,大良造有請!”
二人相視,麵露喜色。
……
主營之內,人已滿座。
二人依位而坐。
高景入,眾人起身行禮:“拜見大良造!”
“諸位免禮。”
高景點頭,坐上高位,對辛勝曰:“辛將軍熟知燕代聯軍,何不向眾人詳解?”
“遵命!”
辛勝起,言:“代軍駐蔚縣,約三萬,由公子嘉親領……燕軍主力十五萬屯方城,另十萬散於定縣、易縣、淶水、拒馬等地……”
辛勝對燕代軍情了如指掌,敘述條理清晰。
言罷,眾人觀圖,不禁蹙眉。
據辛勝所述,敵軍呈半月形布防,秦軍若輕率進攻,恐陷重圍。
高景麵色平靜,目光掃視眾人。
眾人受其注視,不自覺挺直腰杆,精神煥發。
“那麼……”
高景下令,頒其領軍首令:“辛勝將軍,命你率三萬人,沿易水北行,越唐河,遇小股敵軍,可主動出擊;若遇大軍,切勿輕舉妄動。
沿途遣斥候,日日報信,不得斷聯!”
辛勝一愣,脫口問:“不渡易水?”
高景眯眼視之。
辛勝心下一驚,忙答:“喏!末將領命!”
高景望向王離,下令:“王離將軍,領三萬兵馬沿易水南行,直搗龍兌,日日稟報,保持聯絡!”
王離起身,拱手應命:“遵命!末將即刻出發!”
隨後,高景轉向蒙恬:“蒙恬將軍,負責籌備渡河器材,聲勢愈大愈佳!”
蒙恬毫不猶豫地站起:“末將遵命!”
高景掃視帳內眾人:“諸位,依令行事!”
“遵命!”眾人齊聲道。
秦軍大營的突然行動,令燕、代兩國震驚,紛紛派遣斥候監視秦軍。
喜歡大秦:棄嬰覺醒,我成鬼穀妖孽請大家收藏:()大秦:棄嬰覺醒,我成鬼穀妖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