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聞言一愣,重複著高景的話語,思索後苦笑:“好句子……隻是我卻沒有高景先生那份灑脫。”
高景舉杯笑道:“心中是否仍有不甘?”
李牧不語,隻是默默飲酒。
高景伸手示意,焰靈姬笑著遞來一卷錦帛。
高景隨手將錦帛扔給李牧:“若真有不甘,便打開看看……這是大王給你的。”
李牧未立刻打開,問道:“僅是秦王之意?高景先生沒有出力?”
高景笑答:“我隻是給大王講了個故事。”
李牧放下酒杯,正色道:“願聞其詳。”
高景講述:“昔日山戎攻燕,燕求救於齊。齊桓公應允,攜管仲、隰朋出兵擊退山戎。春日出征,冬日方歸,草木已變,大軍迷失山穀。雖多批人探路,仍未果。糧草告急,情況危急。管仲提出讓老馬領路,齊桓公應允。數匹老馬解韁前行,大軍隨之,終走出山穀。”
李牧愣住:“老馬識途,本是常理。”
高景笑道:“齊桓公能將全軍生死托付於老馬,大王豈會不如?”
李牧頓悟,苦笑:“看來李牧,便是那老馬。”
“對未知之事,當虛心學習,哪怕對方是一匹馬……如此可少走彎路。”高景正色道,“於你李牧而言,你是狼族不可或缺的老馬。”
李牧笑道:“故而你們當初派蒙恬投師於我……蒙恬在此,我這老者豈不多餘?”
“兩件事。”
高景神色凝重:“其一,蒙恬年幼,學海無涯,三年時光不足以令他比肩於你。
其二,戰車雖勇猛,麵對靈活多變的騎兵卻顯得笨拙。
秦國渴求騎兵,而你未曾傳授蒙恬組建與訓練騎兵之法。”
李牧坦蕩回應:“各為其主,我自然不會毫無保留。”
高景點頭:“明白……武安君近期可曾造訪趙國?”
李牧目雜地望向高景,道:“高景治國之才,無人能及!”
“多謝武安君讚譽。”
高景行禮:“名家論‘名’與‘實’,趙國雖亡,其名猶存……此乃名存實亡,反之亦然,武安君可懂?”
李牧歎息:“我曾對蒙恬言,若高景膽敢當麵勸降,我必拔劍相向,不留其言機!”
高景大笑:“正因如此,我今日才敢前來,且有陰陽家東君與越姬護佑!”
李牧苦笑搖頭,又飲一杯,放下酒樽,展開麵前錦帛。
覽畢,李牧驚訝:“上郡郡守?秦王竟如此信任?”
高景隨意道:“疑則不用,用則不疑。”
李牧凝視錦帛,神情複雜,兼帶敬佩,終合之,道:“秦王……真乃王者!”
高景笑:“如此王者,能否一統六合?”
李牧深吸一口氣,起身退後,單膝跪地,雙手捧錦帛,正色:“李牧,領命!”
高景起身扶之,笑道:“李郡守,今後吾等同僚矣!”
“大良造!”李牧似重擔卸肩,神情輕鬆。
頹廢之氣儘去,銳氣煥發,此乃昔日令狼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李牧!
“稍後吾帶你上任……”
高景態度親和許多,攜李牧複坐,道:“吾尚有事相詢……郡守可見過長城?”
李牧沉思:“燕趙兩國長城,吾皆見過,至於秦長城……”
高景釋疑:“昔日秦昭王滅義渠,於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防胡人……若秦、趙、燕三國長城相連,是否能永護中原?”
李牧思索,結合高景所述秦長城之位,道:“言‘永護’略顯誇張,但若以長城為前沿,則可攻可守……”
這裡長期遭受東胡、林胡、匈奴等外來勢力的侵擾,他們頻繁南下掠奪趙國的牲畜,並擄走趙人為奴。
胡人騎馬技藝高超,每當侵襲雲中、雁門兩地時,總是行動迅捷,騎兵輕鬆穿越趙軍防線,掠奪後迅速撤離,趙國的戰車無法追上,步兵難以阻擋,唯有騎兵能與之一戰,但趙國的騎士騎術仍不及胡人,令趙國對胡人無可奈何。
儘管趙人采取了“胡服騎射”的策略,改變服飾並學習胡人的馬上射箭技巧,卻依舊未能戰勝胡人。胡人遊牧為生,騎術精湛,馬匹眾多,趙國隻能采取守勢,修築防禦工事,依靠騎兵牽製胡人,避免其劫掠。
直到李牧的到來,這一局麵才得以改變。
他在雁門郡設立官職,促進民生,將稅收用於軍備,加強騎兵訓練。麵對匈奴入侵,他命令部眾收縮防線,退回營地固守,嚴禁擅自出擊。
這種守勢戰術一度被趙人譏諷為“怯戰”,甚至導致他被撤職。
隨後,匈奴再次進犯,雁門郡屢戰屢敗,損失慘重,邊境地區既無法耕作也無法放牧。
這時,才有人意識到李牧的戰略智慧,重新請他出山。
李牧隨後佯裝敗退,誘使單於率大軍深入,再利用預先埋伏的軍隊重創敵軍,斬殺十餘萬人,消滅襜襤部落,擊敗東胡,收降林胡。
此後十多年間,匈奴再未敢接近趙國邊境。
值得一提的是,李牧在任期間,雁門郡實現了自給自足,無需趙國其他地區的援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種既能克敵製勝又能保障自身發展的戰略眼光,正是李牧最為人稱道之處。
……
與高景交談後,李牧的見解讓他收獲頗豐,於是李牧被帶到上郡擔任郡守,而高景則匆匆趕往隴西。
他隨後從隴西向東行進,途徑北地、上郡等地,沿著秦長城前行,再進入趙地,遊曆代郡、雲中、雁門等地,最終到達高闕,完成了對趙長城的考察。
之後,他又從造陽出發,經過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地,抵達襄平,完成了對燕長城的考察。
考察完三段長城後,高景繪製了一幅詳細的地圖,並派人送給李牧和嬴政。
這次旅程耗時一年多。
……
與此同時,秦國朝廷正在籌備滅楚之戰。
王翦認為至少需要五十萬大軍才能確保勝利,而李信則堅持認為二十萬大軍足以滅楚。
嬴政聽後並未立即表態,而是獨自回到偏殿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