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刑後的城牆根,一片黑褐色。
近百具未能歸家,或因家族被貶,無人收斂,或因處置權歸於刑家。
行刑者興奮地抬著離去,嬴政好奇問道:“李斯,那些行刑者何人?將送往何處?”
李斯躬身答道:“陛下,他們是刑家,抬是為了解剖。”
“刑家?”
嬴政皺眉,“這家族有何特彆?”
李斯解釋:“刑家與醫家同源,源自炎帝神農,後經黃帝、岐伯及黃帝身邊名醫的提煉發展,自成一家。醫家受道家影響,主張草藥、針灸等療法;而刑家則崇尚巫醫,對《黃帝內經》的《素問》《靈樞》有獨到見解,通過解剖驗證學說。因其手段血腥,鮮為人知……刑家是景公特邀入百家學宮的。”
嬴政驚訝道:“景純竟親自邀請?刑家有何特彆?”
李斯無奈回答:“臣亦不知詳情,隻知景公對他們極為看重,凡有罪犯皆交由他們處理。”
嬴政沉吟片刻,道:“解剖死者,終非正道。”
“陛下所言極是。”
李斯繼續解釋:“動物之體易得,人之體則難尋。刑家昔日在戰場上收集解剖,被發現後遭驅逐,便與山賊勾結,山賊劫財,他們取屍。百家學宮成立後,景公親自尋得他們,邀其為帝國刑手。”
嬴政點頭:“既是景純之意,想必對帝國有益,便依他吧。”
“遵命!”
李斯行禮,心中暗歎皇帝對高景的信任之深。
皇帝巡遊隊伍沿渠而下,前往九原郡。
所過之處,血腥彌漫。
每至一縣一鄉,凡有貪贓枉法、奪民之田者,皆被處死,家族貶為修陵勞役。
嬴政不顧後續治理之困,自有鹹陽命令頻發,提拔底層官吏填補空缺,學宮學子亦紛紛入仕,一切井然有序。
提拔官員無需調查,事後卻皆證明作風優良、治民有方。
故嬴政所至,縣鄉非但未亂,反迅速安定。
而未至之地,則有小亂生,但很快被緝捕司平息。
嬴政隊伍漸近,死亡陰影迫近,必有鋌而走險者。
鹹陽城中,亦彌漫著緊張氣息。
嬴政傳令鹹陽,交予扶蘇:“百官隻顧私利,不顧百姓,當以劍斬之!欲壑難填者,斬;抗命不遵者,殺!”
高景閱後問:“陛下近日在讀《孟子》?”
扶蘇笑答:“老師慧眼如炬。”
“以民為本,孟子之言也。”
高景若有所思,笑道:“陛下胸懷,令人欽佩。”
朱元璋亦曾研讀《孟子》,他的反應如何?
朱元璋出身卑微,終成大業,理應深知民心所向如水之深。
然而,事實相反,他不僅不接納孟子之道,反而憤慨地將孟子神位自孔廟移除,並出言不遜:那老朽若在,我誓將其淩遲!
究其根本,儒家之過,過分抬高了統治者地位,尤其是“天命所歸”之說,令統治者自以為權力天授。
反觀嬴政,能讀《孟子》且身體力行,胸襟寬廣。
《孟子》有雲:“君有大過則諫,反複之而不聽,則易位。”
……
宣王問:“吾欲問與王室同宗之公卿。”
孟子答:“君若有重過,當諫;屢諫不聽,則廢之,立他人。”
宣王麵色驟變。
孟子言:“大王勿怪,您問,臣不敢不實言。”
宣王麵色複平,再問非王族之公卿。
孟子答:“君有過,當諫;屢諫不聽,則去。”
……
扶蘇歎曰:“父皇之胸襟,吾不及也。”
隨即出示密信:“此乃蓑衣客所得情報。”
高景覽畢,笑道:“彼輩將有所動矣。”
信中詳錄眾人對話及神情,栩栩如生。
扶蘇惑問:“先生,何不早阻之?”
高景搖頭:“彼輩僅聚議,未犯法。”
扶蘇急道:“然其言指斥皇帝不公,大不敬也,且欲奪鹹陽,脅父皇!”
“法無授權不可為,法不禁止即自由!”
高景笑曰:“王法未授,故議君、謀攻鹹陽皆違法;民法不禁,未行則不違法。吾傾向民法,以為彼輩僅議,未犯法。皇帝命吾輔公子,吾自當陳言。”
扶蘇思索,問:“若父皇在此?”
高景笑答:“吾仍陳己見,為臣之責。是否施行,由公子與皇帝定奪。”
扶蘇默然,曰:“吾亦喜民法……待其行動再說。”
……
朝議畢,百官散。
王赫佯裝無意近王賁,低聲問:“將軍,聞鹹陽傳言甚囂塵上乎?”
王賁雖有不解,但仍坦誠回應:“王大人指的是皇上巡遊時殺戮過重之事?”
王赫頷首:“正是。鹹陽城內人心不穩,將軍身為鹹陽守衛之主,需小心應對。”
王賁語氣堅決:“末將誓保鹹陽不失!”
喜歡大秦:棄嬰覺醒,我成鬼穀妖孽請大家收藏:()大秦:棄嬰覺醒,我成鬼穀妖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