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即為心臟之氣,維係生命,主宰思維。”
端木蓉眼眸一亮:“這與醫家理念頗為契合。”
“氣論”與“陰陽論”堪稱中醫理論之基石。
高景略作思索,決定多言幾句:“‘氣’之概念,初見於關尹子‘一炁化萬物’,後經管仲、列寇、宋銒、尹文等道家先賢不斷完善。
直至莊子和鶡冠子,方形成‘氣衍萬物’且‘天地間循環不息’的思想。
簡而言之,即‘一而生氣,氣生意,意生圖,圖生名,名生形,形生事,事生約,約定時生,時立物生’的循環。
‘一’乃‘道生一’之‘一’。
有‘一’即有陰陽二氣,二氣生則意念現,意念現則圖像成,圖像成則名稱立,名稱立則形體具,形體具則行為生,行為生則約定成。
約定成,即時限定,時限既定,萬物由此孕育。
端木蓉聆聽高景之語,目光緊隨,閃爍著奇異之光。
嘴角不自覺地上揚。
正當高景向端木蓉闡釋‘氣論’之際,鏡湖醫莊外又有訪客。
端木蓉遺憾起身:“此為醫莊,常有病患求診……你稍候,我且去看看。”
高景笑道:“是我唐突,你去忙吧,不必顧及我,我正好翻閱這裡的醫家典籍。”
“嗯,隨意。”
端木蓉言罷,推門而出。
高景踱步至書架旁,隨手取下一冊線裝書籍翻閱。
此書非竹簡,紙張皆由他派人供給。
時下醫道理論尚未成熟,其創始人為長桑君,尊黃帝為鼻祖,典籍稀缺,尤以《易經》與《黃帝內經》為重。
而後,長桑君之徒扁鵲,受“黃老”思想啟迪,在此基礎上編纂了《難經》、《脈書》等典籍,促使醫道學說漸成體係。
扁鵲,姬越人,醫術超群,曾治愈趙簡子五日不醒之疾,受封蓬鵲山田四萬畝。
蓬鵲山頂,奇石矗立,一似振翅石鵲,一若沉思石人,故而趙人敬稱其為“扁鵲”。
晚年,扁鵲受邀為秦武王療傷,卻遭秦太醫令李醯嫉妒,派人行刺,雖僥幸逃離鹹陽,終斃命於驪山北麓,享年九十七,體魄之健,令人歎服。
言歸正傳,再論醫道。
道家吸納黃帝與老子思想精髓,衍化出“黃老”學說,並進一步發展為脈象、藏象、病因、病機、診法、論治、養生等諸多分支。
當今醫界,端木蓉若資質上佳,聆聽高景“氣說”後,或可增添一門“運氣學”。
日後若與陰陽家融合,更可開創“陰陽五行學說”。
此刻,高景手中所持,正是《扁鵲脈書》,以五色辨析脈象,預知生死,辨析疑難,判定可治與否。
室外,隱約傳來爭執之聲。
高景持書而出,略作張望,隨即淡笑置之,複歸室內,沉浸書海。
失去三百鐵騎護衛,蓋聶負傷不輕。
至於玄翦傷勢如何,尚不得而知。
不知過了多久,房門吱呀開啟,一少女踏入,望見高景,悚然一驚,手捂胸口,細聲問道:“閣下何人?為何在此?”
高景未及應答,端木蓉已急步上前,將少女護於身後。
高景苦笑搖頭:“在你眼中,我竟成了傷害孩童之人?”
端木蓉意識到自己反應過度,猶豫道:“她……非我親生。”
高景目光不離書頁,隨意言道:“我已知曉她來曆。”
端木蓉唇瓣微抿,強辯道:“她不叫……她名高月……”
“她應喚姬如,乃姬丹之女,封號‘高月’!”
高景合書,正色道:“我既已知其身份,昔日未難為姬丹,今日又豈會為難一稚子。”
此“高月”,非彼原著之高月。
“高月”乃昔日燕國公主的封號,其誕生之時,此封號已存。
而今,它成了她的姓名。
端木蓉輕撫高月秀發,默然無聲。
高月好奇望向高景,問:“你識得我父親?”
高景笑答:“自然,我與你父親相熟……”
話音方落,忽聞一急促之聲:“蓉姑娘,何以如此匆忙……”
隨即戛然而止。
高景笑道:“班老頭,彆來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