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窗外的路燈暈開一圈圈溫暖的光,我坐在電腦前,指尖在鍵盤上輕輕敲擊,屏幕的光亮映在臉上。
說來慚愧,我這生在膠州、長在膠州的人,竟從未真正靜下心來,好好探尋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究竟藏著多少故事。
以往每日穿梭在熟悉的街道,路過老城的青磚黛瓦,聞著巷子裡飄來的膠州大白菜的清鮮、爐包的焦香,隻當是尋常日子裡的尋常景致,卻忘了追問一句:這些尋常背後,是怎樣的歲月沉澱,才釀成了如今獨屬於膠州的味道。
tonight,終於有了一段閒暇時光,沒有工作的催促,沒有瑣事的煩擾,我打開瀏覽器,輸入“膠州曆史”這幾個字,像是要開啟一場與故鄉的深度對話。
頁麵跳轉,一段段文字、一幅幅老照片映入眼簾,那些塵封的過往仿佛瞬間有了溫度,在我眼前緩緩鋪展開來。
原來,膠州的曆史竟這般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三裡河文化。
我想象著幾千年前,先民們在河邊耕作、製陶,泥土在他們手中變成精美的器皿,煙火氣在村落裡嫋嫋升起,那是膠州最初的生命印記,也是我們這些後輩與故土最深的血脈聯結。
順著曆史的脈絡往下看,膠州曾是重要的港口,明清時期的板橋鎮,商船雲集,帆影點點,來自全國各地的貨物在這裡集散,甚至還有外國商人遠道而來,帶來異域的商品與文化。
那時的膠州,該是何等的繁華熱鬨?我仿佛能聽到碼頭邊搬運工人的號子聲,能看到商鋪裡琳琅滿目的商品,能感受到不同語言、不同文化在這裡交融碰撞的活力。
難怪如今的膠州人,骨子裡總帶著一股開放包容的勁兒,原來這份特質,早已在千百年的港口文化中深深紮根。
說起膠州的文化,最讓我心頭一暖的便是那些代代相傳的非遺技藝。
膠州秧歌的鼓點一響,仿佛整個童年都鮮活起來。
記得小時候,每到過年過節,街頭巷尾總會有秧歌隊表演,穿著鮮豔服飾的演員們扭著歡快的舞步,扇帕翻飛,鼓樂喧天,圍觀的人們笑著、鬨著,掌聲與歡呼聲此起彼伏。
那時的我,總愛擠在人群最前麵,眼睛緊緊盯著那些舞者,心裡滿是羨慕。
如今在網上看到膠州秧歌的傳承故事,知道有一代代藝人堅守著這份技藝,將它從街頭巷尾帶到更大的舞台,甚至走向全國、全世界,我心裡便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自豪。
這不僅僅是一種舞蹈,更是膠州人對生活的熱愛,對文化的堅守,是刻在我們骨子裡的鄉愁符號。
還有膠州剪紙,那些紅紙在藝人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剪刀開合間,花鳥魚蟲、人物故事便躍然紙上。
小時候奶奶也曾給我剪過窗花,過年時貼在窗戶上,紅彤彤的一片,格外喜慶。
那時隻覺得好看,如今才明白,每一張剪紙背後,都藏著膠州人的審美情趣與生活智慧,是他們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針一線、一剪一刻地融入其中。
這些非遺技藝,就像是一條條紐帶,將過去與現在緊緊相連,讓我們即便走得再遠,也能循著這些熟悉的文化印記,找到回家的路。
越查資料,我對膠州的感情便越發深厚。
原來我每日走過的膠州灣大橋,不僅是一座交通樞紐,更是膠州走向新時代的見證;
原來我常去的少海濕地公園,曾是古膠州的重要水利工程,如今已成為人們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原來我愛吃的膠州爐包,有著百年的曆史,每一口焦香酥脆,都是傳承下來的老味道。這片土地,每一寸都充滿了故事,每一處都飽含著深情。
我一邊看,一邊認真地將這些資料彙總起來,從曆史沿革到文化特色,從風景名勝到特色美食,一字一句地記錄著。
我想,這份彙總不僅是為了以後自己翻看時,能隨時重溫故鄉的點點滴滴,更希望能給那些遠走他鄉的膠州人帶去一絲慰藉。
他們或許在陌生的城市打拚,或許許久未曾回到故鄉,但當他們看到這些關於膠州的文字,看到那些熟悉的地名、熟悉的文化符號時,能想起故鄉的模樣,能感受到故鄉的溫暖。
還能知道無論他們走多遠,故鄉永遠是他們最堅實的後盾,永遠在等他們回家。
夜漸漸深了,電腦屏幕的光依舊明亮。
我看著眼前彙總好的資料,心裡滿是踏實與溫暖。生在膠州,長在膠州,是我這輩子最幸運的事。
這片土地用它的曆史滋養我,用它的文化熏陶我,用它的溫情陪伴我。
往後的日子裡,我會帶著這份對故鄉的熱愛與眷戀,繼續探尋它的美好,也會儘自己所能,將膠州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更多人了解這座充滿魅力的城市。
因為我愛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愛得熱烈,這份思鄉之情,會永遠在我心中流淌,永不褪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夜闌人靜,窗外的車流聲漸次稀疏,唯有台燈的暖光擁著我與滿屏的膠州資料。
指尖劃過那些熟悉的地名、塵封的紀年。
忽然發覺,我這生於斯長於斯的膠州人,竟像是第一次真正觸摸這片土地的肌理——那些藏在經緯度裡的坐標、浸在河水中的過往、刻在時光裡的悲歡,原來早已將“故鄉”二字,烙進了我的骨血裡。
打開地圖,北緯36°至36°30′、東經119°37′至120°12′的坐標像一枚溫潤的玉印,輕輕蓋在齊魯大地的東南隅,圈定了膠州這方水土的輪廓。
1120平方公裡的土地不算遼闊,卻像塊被精心打磨的璞玉,東西54公裡的橫距裡,能從膠萊平原的麥浪走到大沽河的灘塗,南北54.3公裡的縱距間,可從西南丘陵的果園踱至東北窪地的稻田,每一寸土地都在陽光與風雨裡舒展著呼吸。
地勢自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像位俯身哺乳的母親,將南高北低、西高東低的起伏化作溫柔的臂彎。
站在艾山的烽火台上遠眺,能看見丘陵的褶皺裡藏著熟透的蘋果,像撒了滿地的紅燈籠;往下走,坡地漸緩處是成片的葡萄園,藤架在風裡搖晃,紫瑩瑩的果實墜得枝條彎彎,仿佛掛著一串串濃縮的晚霞;
再往東北去,平原鋪開如綠毯,春有小麥拔節的脆響,秋有玉米抽穗的微醺,田埂上的野花順著地勢一路鋪向天際。
而五大河流,正是這方水土跳動的血脈。
大沽河自西南而來,像條銀絲帶繞著膠城蜿蜒,兩岸的楊樹林在風裡沙沙作響,倒映在水裡成了流動的翡翠;
膠萊河橫亙東西,河麵寬闊如鏡,商船駛過帶起的漣漪,會驚起蘆葦叢裡的白鷺,翅尖劃過水麵,留下細碎的銀光;
還有墨水河、洋河、九曲河,或湍急或舒緩,在田野間織成水網,灌溉著萬畝良田,也滋養著河畔的村落——清晨的河邊總有浣衣的婦人,木槌敲打衣裳的聲響混著河水叮咚,成了膠州最古老的晨曲。
這方被經緯線框定的土地,在高低起伏的地勢裡,在河流的纏繞中,藏著大自然最細膩的偏愛。
喜歡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記請大家收藏:()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