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膠州曆史(二)_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44章 膠州曆史(二)(1 / 2)

大沽河自招遠阜山發源,一路蜿蜒穿過招遠、棲霞等九縣市,179公裡的流程裡,裹挾著山野的清冽與平原的溫潤,最終在營房東營鹽場彙入大海,是膠州人心中當之無愧的“母親河”;

膠萊河則帶著元代的印記,1280年秋,元世祖為南糧北調開鑿此河,1282年通航時,30公裡的河道上曾帆影如梭,如今仍靜靜流淌在膠州大地;

膠河從膠南縣六旺鄉魯山而來,100公裡的路程裡,滋養著裡岔、鋪集的田野,也倒映著“膠河澄月”的千年月色;

墨水河古稱奴水,48公裡的河道發源於南郊夼集鄉,曾見證過無數晨昏的炊煙;

洋河則像兩條手臂,南源膠南呂家、西源裡岔陡嶺前,在張應洋河崖交彙,31公裡的流程裡,浸潤著6處鄉鎮的沃土。

還有穿城而過的雲溪河,17公裡的長度雖短,卻載著膠州人的日常,從北關穀家廟村北出發,穿過膠濟鐵路,最終彙入大沽河,河水裡飄著的,是老城的煙火氣。

229.3米的最高海拔,向東北緩緩降至3米,這樣的地勢裡藏著膠州宜人的氣候。

它坐落在南溫帶亞濕潤氣候區,東亞季風帶來四季分明的景致:東南風常來,西北風偶至,最強時曾達24米每秒,吹過高高的白楊樹,也吹過河邊的蘆葦蕩。

這片土地上,還藏著億萬年的秘密:張應鎮高山溝村西的原角龍科化石、大型恐龍蛋化石,西祝村鄉宋家莊的古菱齒象頭骨化石,訴說著遠古時代這裡的生機;

棕壤、潮土、砂薑黑土、水稻土、鹽土五種土壤,孕育著不同的作物;膨潤土、沸石、重晶石等礦產,是大地給予膠州的寶藏。

1981年查明的畝土地1259平方公裡),每一寸都承載著膠州的過去與現在。

翻開膠州的曆史,每一個紀年都像一粒珍珠,串聯起千年的歲月。

夏商時期,這裡是萊夷之域,先民們在三裡河旁耕作、製陶,創造了燦爛的三裡河文化,與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交相輝映,西黃姑庵的西周墓葬、牧馬城的遺址,都藏著那時的文明印記。

周初時,東有莒國、西有介國,膠州在兩國之間,漸漸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

唐代的板橋鎮,是膠州曆史上的“高光時刻”。

膠州大白菜俗稱"膠白膠菜",已具有一千多年的種植曆史,遠在唐代即享有盛譽,後傳入日本、朝鮮,被尊為"唐菜"。

那時的碼頭商船雲集,來自各地的貨物在這裡集散,外國商人的身影穿梭其間,帆影與吆喝聲交織,讓板橋鎮成了北方重要的港口,也讓膠州的名字,隨著商船的航線傳向遠方。

到了宋代,這裡設為膠西縣,延續著港口的繁華;公元1227年,膠州之名正式確立,從此,這個名字便深深紮根在這片土地上。

明清時期的膠州,文風鼎盛。109名文進士、23名武進士,還有武狀元王元浩,是膠州人崇文尚武的見證;

115明明清武舉人,民國時期的匡常修道士及百餘名武林高手,讓膠州的武術文化代代相傳。

那時的膠州城,1375年明洪武八年)用磚石砌成的內城,周長2公裡、高7米、厚4米,護城池寬8米、深5米,東迎陽門、南鎮海門、西用城門,守護著城裡的百姓;

169處寺廟1944年統計)中,城裡的45座香火旺盛,晨鐘暮鼓裡,藏著百姓的祈願。

可曆史從不隻有繁華,還有苦難與抗爭。

1615年明萬曆四十三年)的大旱、蝗蟲災,

1637年明崇禎十年)的紅雨如血,

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的嚴重乾旱與饑荒,

1652年清順治九年)鴨蛋大的冰雹,

1668年清康熙七年)的地震與雷雨,

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的大水,

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的台風、糧荒與疫病,

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飛蝗蔽日的絕產,

1896年清光緒二十年)大沽河決口的災難,

1911年清宣統三年)的鼠疫與洪水,

1914年民國三年)的霍亂大流行,

1922年民國十一年)的霍亂與荒蕪……每一次災害,都讓膠州人飽經磨難,卻也讓他們更懂得團結與堅韌。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3月6日,《膠澳租界條約》的簽訂,讓45各村莊被劃入租界,膠州的土地上,第一次留下了外國侵略的傷痕。

但膠州人從不會屈服,1900年,大辛疃義和團與德國侵略軍拚鬥,打響了膠州農民起義的第一槍;

1930年民國十九年)8月1日,東營鹽場工人罷工,迫使老板加工資,展現了勞動者的力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1941年至1943年,膠縣農民抗日救國會、婦女抗日救國會、青年救國會、各界人民抗日救國會先後成立,無數膠州兒女投身抗日洪流,


最新小说: 快穿:白月光死而複生後手撕劇本 生育值0?退婚後被頂級雄性癡纏 戰錘:恐虐是我的神選 無敵了,怎麼群友全是穿越者? 我,法海,開局繼承一座破產寺廟卻不慌 我家成大明朱棣一家的物流中轉站 你們貴族學院都喜歡舔死裝直男? 國師她空間在手,虐渣權傾天下 人在柯南,係統欽點蝙蝠俠 熟讀萬物語言,我科技興國贏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