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許關就想過這方麵的問題,為什麼非要去改造鹽堿地呢?
鹽堿地到處都是,改造起來費時費力,花費不菲,效果還不一定特彆好。
去改造農作物不行嗎?讓它們真正能夠適應高鹽高堿的水土環境。
之前,人們把一部分精力放在改造鹽堿地上,另一部分精力則放在農作物的高產、口味以及抗性等方麵。
在農作物的耐鹽堿研究方麵卻一直沒有太大的突破,現在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隻能算“淺嘗輒止”、“隔靴搔癢”。
也就是說,現在的那些耐鹽農作物品種並非真正耐鹽,比如那些海水稻品種,噱頭的成分更多一些,不了解內情的人可能會誤會。
所謂的海水稻,並非是用海水灌溉的水稻,更不是直接長在大海裡。
而是生長在鹽堿地裡,仍然是用淡水灌溉的。
人類現在並沒有研發出真正的鹹水農作物,海水稻隻是“微微微微耐鹽”,就好像菜肴辣度裡麵的“微微微微辣”。
許關以前想過這個問題,隻是沒有時間和契機專門進行這方麵的研究。
他感覺,有基因剪映的幫助,研發出真正的耐鹽堿農作物的難度並不算太高。
難點隻在於理順其中的技術原理。
許關把心中的想法說了出來:“何叔,我們似乎走進了一個誤區,或者死胡同,農業發展的努力方向錯了。
“從古至今,我們一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造自然環境上,把不適合耕種的土地變得適合耕種,變成‘良田’、‘沃土’。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鹽堿、風沙、沼澤等土地才是主流,是它們的本來麵目。
“我們之所以不遺餘力地改造風沙、鹽堿、沼澤地,是因為這些土地原本並不能、不適合生長農作物。
“地球上,鹽類、礦物質才是最多的物質,而礦物質基本上仍然是無機鹽。
“也就是說,土壤中本來就是充滿各種鹽類的,隻不過有些鹽類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有些卻是農作物生長所必須的。
“清除掉土壤中的鹽類,才是真正的逆天而行,難度可想而知!
“我有時候就在想,我們努力的方向是不是錯了,到底是改造鹽堿地容易,還是改造農作物、讓農作物可以在鹽堿地上生長容易呢?”
何嶽庭似乎被許關問住了,一時半會兒他還真的回答不上來。
許關說的是事實,土壤的主要成分就是礦物質無機鹽)、有機質、水分和空氣。
無機鹽是土壤的骨架,有機質則是肥力的重要來源。
人類竟然要定向清除土壤中不適合農作物生長的那部分鹽類,這難度實在太高了!
全世界的鹽堿地規模非常龐大,可能超過200億畝,而全世界的可耕地總規模也就300億畝。
這兩個數據可能有重合的部分,但至少能夠說明,鹽堿地的規模是非常龐大的。
現在,科技已經這麼發達了,人類都沒有能力徹底征服鹽堿地,更加說明改造鹽堿地的難度巨大。
而另一個方向,去改造農作物,讓它們可以正常地在鹽堿地上生長,也並不容易。
農業專家們確實研發出了一些所謂的耐鹽堿農作物,但它們也就是比普通作物強一點點,可生長的鹽度環境基本在千分之35以下。
土地的鹽堿度稍微一高,它們仍然難以生長,更不要說直接在鹹水中生長。
要知道,鹹水湖的鹽度大多在百分之1以上,而海水的鹽度更是在百分之23以上,比鹽堿地的鹽度要高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