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十二月十六,卯時,興慶府南門外。
晨光初現,薄霧尚未散儘。在距離興慶府城牆約八百步的一處高地上,一麵巨大的"宋"字帥旗在晨風中獵獵作響。高地四周,三千宋軍精銳嚴陣以待,刀槍如林,甲胄閃光。
趙桓身著明光鎧,外罩黃色戰袍,端坐在一匹高頭大馬上,手持一架精製的千裡鏡,正冷靜地觀察著遠處那座死寂的城池。在他身旁,折可求、楊再興、胡寅等文武重臣同樣手持千裡鏡,神情肅穆。
"官家,"折可求放下千裡鏡,語氣中帶著一絲疑惑,"城頭確實有些異常。從昨夜到現在,守軍的動向很不尋常。"
趙桓沒有立刻回答,而是繼續通過千裡鏡仔細觀察。在他的視野中,興慶府的城牆上守軍稀少,而且那些士兵看起來無精打采,甚至有些慌亂。更奇怪的是,原本應該飄揚著西夏旗幟的地方,現在空空如也。
"楊再興,"趙桓終於開口,聲音平靜如水,"你派斥候再去探查一遍。朕總覺得城中有變。"
"臣遵旨!"楊再興立刻調轉馬頭,向後方的騎兵隊伍打了個手勢。
很快,十幾名輕騎斥候分散開來,向城池四周疾馳而去。這些都是踏白軍中的精銳,個個身手敏捷,偵察能力極強。
就在這時,一名先遣的斥候從城池方向飛馬奔來,馬蹄聲急促如鼓點。那匹戰馬還未完全停穩,斥候就翻身下馬,單膝跪地,急聲稟報:
"啟稟陛下!城頭掛出了白旗!"
此言一出,高地上的眾將無不變色。趙桓眉頭微皺,重新舉起千裡鏡。果然,在興慶府的南門城樓上,一麵白色的旗幟正在晨風中飄揚。
"白旗……"胡寅喃喃自語,"這是要投降的意思嗎?"
"未必。"趙桓放下千裡鏡,眼中閃過一絲冷光,"也有可能是緩兵之計。傳令各軍,保持戒備,不可大意。"
"喏!"眾將齊聲應答。
又過了一炷香的時間,之前派出的斥候陸續返回,帶來了更多的情報。
"啟稟陛下!"一名斥候氣喘籲籲地彙報,"據觀察,城中確有異動!從昨夜到現在,一直有喊殺聲傳出,現在已經平靜下來。而且,城門附近聚集了大量軍隊,但他們似乎在等待什麼。"
另一名斥候接著說道:"陛下,臣還發現,城頭的守軍換了一批人。原來那些穿紅色軍服的禁衛軍不見了,現在都是穿黑色鎧甲的士兵。"
趙桓聽著這些彙報,心中已經有了判斷。看來城中確實發生了內訌,而且很可能是赫連雄得手了。但他表麵上依然平靜如水,隻是淡淡地說道:"繼續觀察,隨時彙報。"
正在這時,遠處的興慶府南門緩緩打開了。先是走出一隊黑甲士兵,然後是幾輛囚車,最後是一支約三百人的隊伍。為首的是一名身穿金甲的將領,正是赫連雄。
"官家,"楊再興通過千裡鏡觀察後說道,"那囚車裡似乎關著的是……"
"李乾順。"趙桓接過話頭,語氣中沒有任何波瀾,"朕早就料到會有這一天。"
在千裡鏡的視野中,趙桓清楚地看到了囚車裡那個形容枯槁、麵如死灰的人。雖然披頭散發,衣衫襤褸,但那張臉他絕不會認錯——正是西夏皇帝李乾順。
"看來赫連雄確實動手了。"折可求感歎道,"這個梟雄,倒是知道審時度勢。"
"梟雄?"趙桓冷笑一聲,"一個背叛自己君主的叛徒,也配稱為梟雄?不過是個識時務的小人罷了。"
這時,城門前的隊伍停下了,距離宋軍約五百步。赫連雄策馬向前幾步,朝著高地方向高聲喊道:
"大宋皇帝陛下在上!末將赫連雄有話要說!"
聲音順風傳來,雖然有些模糊,但在場的人都能聽清。
趙桓沒有立刻回應,而是對楊再興說道:"再興,你帶五百騎兵上前,在三百步外停下,聽聽他想說什麼。記住,朕不見任何人,一切通過你傳話。"
"臣遵旨!"楊再興立刻點齊人馬,策馬下了高地。
五百宋軍精騎如一道黑色的洪流,迅速向前推進,在距離赫連雄等人三百步的地方整齊列陣。楊再興一馬當先,厲聲喝道:
"來者何人?竟敢押送偽主,意欲何為?"
赫連雄在對麵回答,聲音中帶著一絲顫抖:"我乃大夏將軍赫連雄!已擒獲昏君李乾順,願獻城歸降!懇請麵見大宋皇帝陛下,共商黨項一族生路!"
楊再興冷冷地說道:"我皇陛下金口玉言,豈是你想見就能見的?有什麼話,通過我傳達!"
"這……"赫連雄顯然沒想到連麵見的機會都沒有,臉上露出失望的神色,"將軍,末將誠心歸降,獻上李乾順人頭,還有完整的興慶府。隻求陛下開恩,給黨項一族留一條生路……"
楊再興不等他說完,就打斷道:"你等在此等候,我去稟報陛下!"
說完,他調轉馬頭,迅速返回高地。
"官家,"楊再興將赫連雄的話如實彙報,"那赫連雄想要麵見您,說是要商議黨項一族的出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趙桓聽後,嘴角露出一絲嘲諷的笑容:"黨項一族的出路?他以為自己是什麼身份?胡寅!"
"臣在!"胡寅立刻上前。
"替朕擬一道旨意。"趙桓的聲音變得冰冷,"朕口述,你來寫。"
胡寅連忙取出筆墨紙硯,在馬背上的小案幾上鋪開黃絹,恭敬地等待著。
趙桓緩緩開口,每一個字都如同寒冰:
"赫連雄囚主獻城,雖有可取之處,但其叛主之行,實不足取。朕念其識時務,可免其死罪,但其餘罪責不可赦免。"
"大夏已亡,何來"黨項一族生路"之說?朕治下,皆為大宋子民,無分漢胡,一視同仁。但前提是,必須真心歸附,不得有絲毫異心。"
"限爾等一炷香之內,儘數放下兵器,將李乾順及其家眷、宗室成員全部送至陣前。朕可保爾等性命,編入我軍,但永遠不得回到西北。"
"若敢討價還價,或有絲毫異動,朕身後十萬大軍,頃刻間便將興慶府化為焦土!爾等自取滅亡,勿謂朕不念舊情!"
胡寅一邊聽一邊快速書寫,寫完後遞給趙桓過目。趙桓看了一遍,點頭道:"就這樣。"
然後,他對身邊的一名神臂弓手說道:"將這道旨意射到赫連雄的腳下。記住,要射得準,讓他們知道我大宋神射手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