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殿內,初夏的陽光透過高窗灑在青磚地上。李辰浩作為讀卷官站在禦座右側,看著三百名貢士依次入座。今日的殿試非比尋常——考桌上除了筆墨紙硯,還多了一把算籌和一塊西洋三角板。
"眾卿聽題!"雍正帝的聲音在殿內回蕩,"今有敵艦遠在海上,望樓見其桅頂與海平麵成三度角,已知桅高十丈,問艦距幾何?"
殿內頓時一片嘩然。這道"勾股測海"題竟要計算敵艦距離!禮部尚書趙弘恩當場跪倒:"陛下!科舉取士,當以聖賢之道為本,豈可效夷人奇技淫巧?"
"趙卿此言差矣。"雍正冷聲道,"《周髀算經》早有勾股之術,如何成了夷技?"
李辰浩默默觀察貢士們的反應:有人麵色慘白,有人咬筆苦思,更有人憤然擲筆於地。而最後一排那個衣衫樸素的青年,卻已飛快擺弄起算籌。
兩個時辰後,考卷收齊。李辰浩與幾位閱卷官在文華殿批閱,情況觸目驚心——半數考卷在算題處一片空白;三成胡亂寫上"天朝威儀,夷艦自退"之類的空話;僅兩成嘗試計算,但大多錯誤百出。
"荒唐!"兵部侍郎拍案而起,"這些讀聖賢書的人,竟連《九章算術》都不通!"
"大人請看這份。"李辰浩遞上一張考卷。卷上不僅正確算出"一百九十一丈"的答案,還附了兩種解法:一是傳統勾股術,二是西洋三角法。
"張遠..."兵部侍郎念出考生名字,"此子何方人士?"
"福建漳州府生員,世代漁民。"李辰浩翻看履曆,"曾隨傳教士學過算術。"
正討論間,突然殿外一陣騷動。趙弘恩竟闖入閱卷處,老淚縱橫:"祖宗之法不可變!老臣今日以死諫!"說罷一頭撞向蟠龍柱!
李辰浩飛身上前阻攔,卻隻扯下半截衣袖。趙弘恩額角鮮血直流,仍掙紮著高呼:"陛下若執意改科舉...老臣...死不瞑目..."話音未落便昏死過去。
太醫抬走趙弘恩後,李辰浩在其袖中發現一封奏折——竟是莊親王黨羽聯名反對科舉改革的折子,署名者多達三十七人!更驚人的是,折子背麵還記著各人收受莊親王賄賂的銀兩數目。
"難怪..."李辰浩冷笑。這些道貌岸然的大儒,一麵高喊"祖宗之法",一麵暗中斂財!
雍正帝聞訊震怒,當即下旨徹查。但更令人意外的是,他堅持繼續閱卷,並親自批閱了張遠的考卷。
"好!"雍正拍案叫絕,"此子解法精妙,既有古法根基,又通西洋之術。"他提筆在卷上寫下:"取為探花,即日授兵部主事,專司海防測算。"
放榜那日,張遠跪在太和殿前,雍正親自將探花金花插在他帽上。這個漁家子弟雙手顫抖,竟從懷中掏出一本手抄冊子:"臣...臣有拙作《海防算略》呈獻..."
李辰浩接過一看,冊中不僅有各種測距算法,還詳細記錄了西洋戰艦的航速、炮距等數據,甚至附有精準的南海暗礁圖!
"陛下,"李辰浩低聲道,"此子實乃國之棟梁。"
雍正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李卿,你可知朕為何執意出這道算題?"
"臣愚鈍..."
"上月福建水師奏報,與英吉利戰艦對峙時,因測算不準,炮彈儘落海中。"雍正望向遠方,"若朝中多幾個張遠,何至於此?"
殿試風波後,李辰浩夜訪張遠寓所。這位新科探花正在油燈下研究《幾何原本》,桌上攤著各種手繪星圖。
"大人!"張遠慌忙行禮,"學生..."
"不必多禮。"李辰浩按住他,"我來是想問你,可願入欽天監參與曆法修訂?"
張遠卻搖頭:"學生更想去福建水師。算術之用,在戰場不在廟堂。"
李辰浩動容。他取出從趙弘恩袖中搜出的名單:"既如此,你更該小心這些人。"名單上竟有福建水師提督的名字!
離京前,張遠送給李辰浩一個銅製六分儀:"大人,這是學生改良過的,測角更準。"他頓了頓,"家父常說,海上討生活,差一度都可能船毀人亡。治國...想必也是如此。"
李辰浩摩挲著儀器上精細的刻度,突然明白雍正改革的深意——這個帝國需要的,正是張遠這種"差一度都不行"的精準務實。
喜歡天賜良臣請大家收藏:()天賜良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