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了食物,林風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木屋的製作上。
尤其是當牆體搭建到預定高度後,接下來便是更為複雜的封頂工程。
一個堅固耐用,能夠抵禦風雪的屋頂,對於木屋的整體壽命和居住舒適度至關重要。
林風首先要解決的是屋頂的承重結構——梁架。
他挑選了幾根最為粗壯、筆直的原木,用作中脊檁和主要的承重梁。
製作這些大型構件的榫卯,難度比牆體原木的連接有過之而無不及。
卯口深而大,榫頭粗而長,每一次切割和剔鑿,他都需要耗費巨大的力氣,並且要時刻注意保持精準。
他先將兩端山牆頂部的承重木固定好,然後在上麵開鑿出安放中脊檁的巨大卯口。
中脊檁則需要製作出與之相配的“饅頭榫”或“管腳榫”,確保其能夠穩穩地坐落在山牆頂梁之上,並且不會發生側向位移。
將沉重的中脊檁抬升並安裝到位,是整個工程中的一個巨大難點。
林風獨自一人,無法像古代工匠那樣依靠多人協作和複雜的吊裝工具。他隻能依靠最原始的辦法——搭建斜坡和利用杠杆。
他在山牆兩側,用較細的木料和石塊,搭建起兩個穩固的斜坡。
然後,用粗壯的撬棍作為杠杆,一點一點地將中脊檁向上撬動、推移。每升高一小段距離,他就會在下方用木塊或石頭墊實,防止其滑落。
這個過程緩慢而危險,稍有不慎,沉重的原木滾落下來,後果不堪設想。
林風全神貫注,汗如雨下。他將獸皮繩索綁在中脊檁上,一端纏繞在自己腰間,另一端則想辦法固定在遠處的巨石或大樹上,作為一道保險。
他調動全身的每一分力氣,憑借著驚人的耐力和對力學原理的本能運用,耗費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才終於將中脊檁顫巍巍地推上了預定位置,並小心翼翼地嵌入卯口之中。
當看到中脊檁穩穩地橫亙在木屋之巔時,林風幾乎虛脫般地癱坐在地上,但臉上卻洋溢著難以抑製的興奮。
這是木屋的“龍骨”,它的成功安裝,意味著屋頂的框架有了堅實的支撐。
接下來是椽子的安裝。椽子是鋪設屋頂覆蓋物的直接承載者。
林風用相對細一些,但同樣堅韌的次級枝乾製作椽子。
他將椽子的一端削成斜口,以便與中脊檁貼合,並用“刻口”的方式,使其能夠搭在中脊檁上。
另一端則同樣用刻口或製作小型榫頭的方式,與牆體最上方的簷檁)相連接。
椽子的數量較多,每一根的角度和長度都需要精確計算和製作,以保證屋頂的坡度一致,排水順暢。
林風耐心地一根根製作,一根根安裝。他站在簡陋的腳手架上,小心翼翼地將椽子固定到位。
有時候,為了保證連接的緊密,他還會用堅硬的木楔子,敲入榫卯的縫隙中,使其膨脹,達到更強的鎖緊效果。
當所有的椽子都安裝完畢,木屋的屋頂骨架便宣告完成。陽光透過縱橫交錯的木結構,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充滿了原始的幾何美感。
屋頂的覆蓋物,林風選擇了“木瓦”——也就是用木頭削成的瓦片。
這又是一項極其耗時的工作。他將一些木質相對疏鬆、容易劈裂的樹木截成短段,然後用石斧和木楔,順著木材的紋理,將其劈成一片片厚度約一厘米的薄板。
再將這些薄板修整成大致相同的尺寸和形狀,底部略寬,頂部略窄,以便於搭接。
製作木瓦的過程,簡直是對耐心的極致考驗。
一片,兩片,一百片,一千片……林風的手指被木刺紮破了無數次,磨出了厚厚的繭。
但他樂此不疲,因為每一片木瓦的完成,都意味著他的“家”離完美又近了一步。
鋪設木瓦時,他采用了層層搭接的方式,從屋簷開始,由下往上鋪。
每一片木瓦都要壓住下麵一片木瓦的一部分,左右兩片木瓦之間也要有少量的重疊,以防止雨水和融雪滲漏。
他沒有釘子固定木瓦,便在椽子上每隔一段距離,就用細藤條或獸筋綁上一根細木條作為“瓦串”,木瓦的頂端便卡在瓦串之後,依靠自身的重量和搭接的摩擦力來固定。
對於屋脊處,他則用兩塊較厚的弧形木板左右對扣,形成“正脊瓦”,並用粘土混合草木灰封堵縫隙。
當最後一片木瓦鋪設完成,整個木屋終於被完全覆蓋。
林風站在遠處,欣賞著自己的傑作。
這座完全由原木和榫卯構築而成的小屋,靜靜地矗立在冰雪之中,散發著一種古樸而堅韌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