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風將建造地點選在了庇護所的東側,那裡地勢平坦,且能最大程度地接收日輪木盆地邊緣的光照。
他計劃建造五個大型大棚,每個大棚長約二十米,寬約十米,高約五米,以確保足夠的種植空間和光熱循環。
他首先利用煉鐵技術,打造了一批更為精密的鐵製工具,包括大型的量尺、切割刀具、連接件等。這些工具將大大提高建造的精準度和效率。
溫室大棚的建造過程被林風拆解成幾個主要步驟,並詳細分配給“金絲礦工隊”和女人們。
第一步:地基和排水。
這項工作主要由“金絲礦工隊”負責。
它們用林風改良過的鐵鍬和鎬頭,在指定區域內挖掘出深約一米、寬約半米的地基溝槽。
溝槽底部鋪設碎石和粗砂,以確保良好的排水性,防止雨水和融雪滲透,影響內部溫度。
在挖地基的過程中,林風也要求它們挖出簡易的排水渠,將可能積聚的雨水引向庇護所外圍的低窪地帶。
金色“猴子”們力氣大,挖掘速度快,很快就完成了地基的開挖。塵土飛揚,卻又秩序井然。林風親自監督,確保地基的深度和水平達到要求。
第二步:框架搭建。
這是溫室大棚的核心結構。
林風將之前砍伐的日輪木原木,按照預設尺寸進行切割和打磨。切割工作由林風親自操作,他用一把特製的巨大鐵鋸,精準地將原木切割成梁柱和橫梁。
日輪木的木質堅硬,切割時火花四濺,但其木材紋理緊密,強度極高,是搭建框架的絕佳材料。
切割好的木材,由“金絲礦工隊”負責搬運到地基旁。
林風指揮它們將這些木材通過榫卯結構和鐵製連接件,搭建成大棚的骨架。
由於日輪木自身會發光發熱,所以林風在框架內部預留了一些空間,用於後續移植小型日輪木,作為大棚內部的光熱源。
這個過程非常考驗精確度和協作。林風反複測量,確保每一根梁柱都垂直穩固,每一個連接點都嚴絲合縫。
他耐心地指導“金絲礦工隊”如何使用繩索和杠杆,如何固定和支撐巨大的木材。
女人們雖然無法直接參與重型框架的搭建,但她們也沒有閒著。
在秦嵐和蘇晚晴的帶領下,她們負責準備一些輔助材料,比如將藤蔓編織成捆,用於捆綁固定,或者清理場地,搬運一些小塊的碎木和石料。
她們的動作雖然笨拙,但都非常認真。每個人都明白,她們的未來就寄托在這些大棚之中。
第三步:覆蓋“薄膜”。
這是將溫室大棚從骨架變成實體的關鍵一步。女人們采集回來的透明藤蔓薄膜,現在派上了大用場。
林風設計了一種簡單而有效的固定方式:用細韌的藤蔓將薄膜邊緣固定在木製框架上,然後用鐵製鉚釘和木楔進行加固,確保薄膜繃緊,不留縫隙,以達到最佳的保溫和透光效果。
這項工作對細致度和耐心要求極高,林風將它分配給了女人們。
糖寶、蘇晚晴、秦嵐、沈佳期、阮夢甜、錢小小以及其他幾位女性,都參與了進來。
她們用林風特製的剪刀,將卷筒狀的透明薄膜小心翼翼地裁剪成符合大棚尺寸的塊狀。
薄膜剪開時,會發出一種清脆而富有韌性的聲音,觸感則如同最上等的綢緞般滑膩。
然後,她們小心翼翼地將裁剪好的薄膜覆蓋到大棚的木製框架上。
這是一個需要多人協作的環節。幾個人在底部拉住薄膜,幾個人在上方將其展開,再由幾個人負責在側麵拉伸,以確保薄膜完全覆蓋住框架,不留下任何空隙。
“小心!彆拉破了!”秦嵐提醒道。這種薄膜雖然韌性十足,但如果用力不當,也可能被尖銳的木刺或她們自己的指甲劃破。
蘇晚晴則負責指導她們如何用細韌的藤蔓將薄膜邊緣牢牢地捆綁在框架上,並確保捆綁的力度均勻,既能固定薄膜,又不會勒壞它。
她還特意挑選了一些表麵光滑的樹枝,讓女人們用這些樹枝將薄膜的邊緣壓緊,再用鐵製鉚釘和木楔進行加固。
鉚釘和木楔的孔洞,則是由“金絲礦工隊”提前在木材上鑽好的。
糖寶在這次工作中表現得異常認真。自從上次被林風嚴厲懲罰後,她徹底收斂了所有的小心思,全身心投入到每一項工作中。
她的手指因為長時間的摩擦和捆綁,已經有些紅腫,但她毫不在意,隻是一心一意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沈佳期則負責大棚頂部的薄膜覆蓋。這是一個危險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需要爬到高處作業。
她雖然有些恐高,但在秦嵐的鼓勵和林風偶爾的嚴厲目光下,她咬牙堅持了下來。
她小心翼翼地攀爬上木架,然後趴在上麵,一點點地將薄膜展開,並用長杆將薄膜的邊緣推到合適的位置。
阮夢甜和錢小小則負責處理一些邊角料和輔助工作,比如將剝離下來的藤蔓芯分類,或者將多餘的薄膜碎片收集起來。她們也不再抱怨,隻是默默地乾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第一座溫室大棚的主體結構和薄膜覆蓋完成後,林風進入其中。透明的薄膜將外界刺骨的寒風完全隔絕在外,內部的光線雖然不如外麵明亮,但依然足夠。
他用手感受了一下,大棚內的溫度明顯比外界高出許多,形成了一個相對溫暖的小環境。
“很好!”林風對這個初步的成果感到滿意。
第四步:內部日輪木的移植。
這是為大棚提供核心光熱的關鍵一步。
林風帶領幾隻“金絲礦工隊”成員,再次深入日輪木森林,但這次他們並非去砍伐大樹,而是去尋找那些剛剛萌芽、體型較小的日輪木幼苗。
這些幼苗隻有一人多高,攜帶起來相對方便。他小心翼翼地將它們從土壤中挖出,確保不損傷根係,然後用濕潤的泥土包裹住根部,放入特製的容器中。
移植到大棚內後,林風在每個大棚的中央位置,均勻地栽種了大約十棵這樣的日輪木幼苗。
他要求“金絲礦工隊”在幼苗周圍培土,確保它們穩固,並用水進行澆灌。
這些幼苗雖然現在還無法提供足夠的溫度,但隨著它們的生長,以及吸收日輪木盆地那股奇特的能量,它們終將成為大棚內部的“太陽”。
林風還特意在大棚頂部設計了可開啟的通風口,以便在日輪木幼苗長大後,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通風散熱,調節溫度。
異星的土壤完全適合農作物的生長。
林風命令“金絲礦工隊”從盆地邊緣的肥沃區域,挖掘並運送大量的腐殖土和礦物質豐富的泥土到大棚內。同時,他讓女人們收集庇護所內積攢的獸糞和植物殘渣,將其混合,製成簡易的有機肥。
蘇晚晴負責指導她們如何將這些材料均勻混合,然後鋪設到大棚內部的種植區域。
當五個溫室大棚的主體結構全部搭建完成,內部也移植了日輪木幼苗,並鋪設了改良土壤後,整個庇護所東側的景象煥然一新。
五個巨大的半透明結構在日輪木光芒的映照下,顯得既神秘又充滿生機。
林風站在大棚前,看著這凝聚了他和所有人汗水的成果,心中充滿了自豪。
接下來,便是最為關鍵的播種環節。
林風將金狐米和雪薯的種子小心翼翼地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