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柏特諾未能接受中國軍官關於切斷日軍與孟拱、八莫的通道的建議,使日軍得以從八莫和孟拱兩地得到增援,從而引起了史迪威的不滿,於6月25日將柏特諾撤職,另以韋瑟爾斯一譯魏賽爾)來密支那繼任。
但以後的作戰實際上由鄭洞國指揮。
鄭洞國以對壕作業向前推進,並注意步、炮、空的協同,於是傷亡大減,激戰至8月4日,完全占領密支那及河對岸的宛貌,肅清了各處日軍殘兵。
1944年8月4日黎明,日軍水上源藏少將於農他隆東岸的一棵樹下,用手槍自儘。
密支那戰役曆時3個月,共攻進了90餘公裡,恢複土地2200平方公裡,擊斃日軍2000餘人,俘獲70餘人,將日軍第十八師團第一一四聯隊,工兵第二聯隊。
第五十六師團第一四八聯隊主力及其他部隊殲滅,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的第一期作戰任務勝利完成。
自5月17日至8月3日中美突擊隊共傷亡6000餘人,這是駐印軍傷亡最大的一次戰鬥。
戰役結束後,駐印軍並沒有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而是對這次戰役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密支那戰役本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奇襲戰,目標是一舉攻占密支那全城,殲滅其守軍。
然而,由於指揮上的失誤,原本可以迅速取得勝利的局麵被徹底改變。
在機場奇襲中,駐印軍原本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完全有能力一舉攻下密支那。
但由於指揮不當,未能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反而給了敵人逐次增援固守的機會。
這使得原本的奇襲戰逐漸演變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攻堅戰。
在接下來的79天裡,駐印軍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每一寸土地都灑滿了鮮血。
儘管最終取得了勝利,但付出的代價卻是極其慘重的。
無數英勇的戰士在這場血戰中犧牲,他們的生命成為了這場戰役的沉重代價。
直到8月3日,經過漫長而艱苦的戰鬥,駐印軍才終於攻克了密支那全城。
在這場戰役中,共殲滅了敵水上少將以下官兵3650人,生俘187人。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第114聯隊長丸山大佐率領少數傷患,趁著夜色乘竹筏逃往了八莫。
這場戰役的結果雖然是勝利,但其中的教訓卻是深刻的。
駐印軍在反思中認識到,指揮的失誤和決策的不當,往往會導致戰局的逆轉,給部隊帶來巨大的損失。
隻有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提高指揮水平和作戰能力,才能在未來的戰爭中取得更大的勝利。
奇襲密支那之戰結果變成了曠日持久的攻堅戰,這固然是計劃奇襲密支那之戰的總設計師柏特諾所未曾料到的問題,同時也是他指揮這一戰役時所不願看見的現實。
這正好表明柏特諾的戰爭思維不夠縝密,其實戰經驗也太欠缺,且過於自信,因而不能廣征博采、集思廣益。
仔細探究導致密支那一役曆經79天浴血奮戰,付出巨大犧牲才最終攻克的主要緣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奇襲未能與圍城阻援同時展開,給了敵人逐個獲得增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