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彆山的陳哲,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和籌備,成功擴充了兩個團的兵力。
這兩個新組建的團,一個被命名為5團,另一個則被稱為6團。
它們都是以教導團的形式建立起來的,每個團都擁有1300名士兵。
這些士兵們所使用的武器,無一例外,全部都是清一色的步槍。
在激烈的戰鬥中,如果出現了無法及時補充兵員的情況,這兩個團就可以直接被打散,然後補充到其他成建製的部隊當中去。
這樣一來,就能迅速地恢複那三個主力團的戰鬥力,讓它們繼續在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
而1、2、3團這三個團,則是作為主力團存在的。
它們不僅在人數上占據優勢,而且在武器裝備方麵也得到了充分的補充。
這次換回來的各種武器,包括手槍、衝鋒槍、輕機槍和重機槍等等,都被優先裝備給了這三個團。
在這三個主力團中,1團的火力最為凶猛。它不僅裝備了3門戰防炮,還為每個營都配備了兩門迫擊炮。
此外,每個連都擁有一挺重機槍、9挺輕機槍、10支手槍和10支衝鋒槍,甚至還有3具擲彈筒。
相比之下,其他兩個團的裝備雖然也相差無幾,但在火炮方麵卻稍遜一籌,少了一門戰防炮,而且型號也有所不同。
與此同時,待在山裡的269旅各部隊也沒有絲毫鬆懈。
陳哲深知,要想在這片山區立足並取得勝利,必須提高部隊的戰鬥力和適應能力。
於是,他精心組織了一係列針對性的訓練活動。
首先,針對連排級軍官,陳哲安排了專門的遊擊戰培訓課程。
這些課程涵蓋了遊擊戰的戰術、戰略、情報收集與分析等方麵的知識,旨在讓軍官們深入了解遊擊戰的精髓,並能夠靈活運用到實際戰鬥中。
其次,陳哲將班長和士官們集中起來,進行了嚴格的野外生存訓練。
在艱苦的環境中,他們學習如何尋找水源、搭建簡易住所、辨彆可食用的植物和動物等技能,以增強在野外環境中的生存能力。
此外,陳哲還特彆注重培養一支專業的醫療隊伍。
他為269旅組建的36支遊擊隊培訓了一批女赤腳醫生,她們不僅具備基本的醫療知識和技能,還能夠適應山區的艱苦條件,為受傷的戰士和百姓提供及時的救治。
在軍事訓練和醫療保障的同時,陳哲也積極開展根據地建設工作。
他選擇了廣水、大悟、紅安這一區域作為根據地,通過與當地群眾的緊密合作,建立起了穩固的群眾基礎。
在這片土地上,陳哲領導的部隊不僅能夠得到物資和情報的支持,還能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為長期抗戰奠定堅實的基礎。
通過通訊處的電台,陳哲與外界保持著密切的聯係。
他及時了解到其他部隊和地區的戰事情況,從中獲取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這些信息對於陳哲製定戰略決策、調整作戰計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外麵的戰事依舊如火如荼,從9月一直持續到11月,其中最為激烈的當屬廣濟——田家鎮一線的戰鬥。
9月,李品仙兵團對廣濟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猛烈圍攻,這場惡戰一直持續到月底。
由於長時間的激戰,該兵團遭受了極其慘重的損失,能夠繼續勉強應戰的部隊,隻剩下第7軍和48軍各兩師而已。
9月16日,武穴不幸失守,日軍第6師團的今村支隊趁機從廣濟南下,迂回攻擊田家鎮。
麵對這一突發情況,軍事委員會迅速做出決策,將原本隸屬於第9戰區指揮的田家鎮要塞守軍第2軍李延年部劃歸第5戰區統一指揮。
第5戰區隨即下令,讓蕭之楚的第26軍、張義純的第48軍以及何知重的第86軍等部隊協同李延年部,對南下的日軍進行夾擊。
然而,今村支隊卻出人意料地展現出頑強的抵抗能力,不僅成功突圍,還反過來給圍攻的中國軍隊造成了重大傷亡。
9月28日,形勢再度發生變化。從武穴西進的日海軍數千人如餓虎撲食般侵入了要塞核心地帶,同時,78架飛機和百餘門火炮也加入了戰鬥,與步兵協同作戰,對田家鎮發起了凶猛的圍攻。
留守要塞的第2軍第57師施中誠部決死抵抗,直至李延年下達撤退命令才棄守陣地。
日軍在死傷千餘人後,方於29日晚控製了田家鎮要塞。
李品仙兵團以主力固守廣濟西北山地,一部擔任上巴河和蘄春間江防。
而日軍第6師團在占領廣濟、田家鎮後,其實已經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可謂是元氣大傷。
為了維持其戰鬥力,日軍華中派遣軍不得不從第116師團中抽調出誌摩支隊來增援第6師團,同時還為第6師團補充了多達3000名的兵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然而,在補充兵員的這段時間裡,第6師團由於之前的戰鬥消耗過大,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去進一步擴大戰果。
因此,在李品仙兵團方麵的戰事也隨之陷入了一段時間的沉寂。
與此同時,日軍在富金山遭遇失敗之後,其主力部隊開始改變進攻方向,沿著固始—潢川公路向西進犯潢川。
在這裡,他們遇到了張自忠率領的第59軍的頑強抵抗。
經過激烈的戰鬥,直到9月20日,日軍才最終攻克了潢川和光山這兩座城市。
日軍第2軍在抵達商城、光山一線後,並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而是繼續兵分兩路展開進攻。
其中,北路的第10師團和第3師團從光山、潢川繼續向西挺進,目標直指羅山和信陽,企圖截斷平漢路,進而南下武漢。
而南路的日軍則由第13師團和第16師團組成,他們在占領商城後,迅速轉向南下,攻擊沙窩和小界嶺。
從9月27日開始,第16師團與第13師團相互配合,先後沿著商城和麻城之間的公路向南推進。
孫連仲所率領的第2集團軍和宋希濂部第71軍在小界嶺等地區構築了層層防線,彼此緊密配合、協同作戰。
他們巧妙地利用山嶽險峻的地形優勢,頑強地抵禦著日軍的頻繁進攻。
在長達數月的時間裡,日軍的兩個師團儘管投入了大量兵力,但始終無法突破中國守軍的防線,被死死地阻擋在原地,遭受了慘重的損失。
據不完全統計,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日軍傷亡人數高達4500人之多,陷入了一場艱難的苦戰。
而中國守軍同樣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到了10月10日,第71軍的3個師已經隻剩下4個團的兵力,而第30軍除了工兵和通訊兵外,能夠參與戰鬥的人員甚至不足3000人,其中第30師更是僅剩下160多人。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10月13日,徐源泉部奉命接替第30軍的防線。
然而,儘管他們竭儘全力,卻仍然難以抵擋住日軍的猛烈攻擊。
直到10月24日,日軍的第13師團和第16師團終於突破了田鎮南、宋希濂、徐源泉等軍的陣地,成功地越過了小界嶺,進入了湖北省境內。
緊接著,在10月26日,日軍迅速占領了宋埠、麻城等地。
羅山——平漢路線戰事,北路方麵日軍第10師團來勢洶洶,他們由潢川、光川一線向西進犯羅山。
9月17日,這支日軍與胡宗南的第1軍在潢、羅之間的竹竿鋪展開了一場激烈的交鋒。
麵對日軍的猛烈進攻,守軍毫不退縮,堅決抵抗,給日軍造成了較大的傷亡。
然而,日軍並沒有因此而退縮。
9月20日,第10師團的主力部隊衝破了竹竿鋪的防線,如餓虎撲食一般迅速攻占了羅山。
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等待他們的是一場更為慘烈的反擊。
配備著重炮、坦克等重型武器的胡宗南第17軍團,從西、北、南三個方向對日軍發起了強有力的攻擊。
胡部的士兵們奮勇殺敵,毫不畏懼,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
經過數日的激戰,日軍死傷數千人,終於抵擋不住胡部的猛攻,不得不退回羅山等待援軍的到來。
時間來到10月2日,第3師團的主力部隊推進到了羅山,與第10師團會合,一同對信陽發起攻擊,並企圖將胡宗南部一舉殲滅。
10月11日,戰局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迂回到信陽南麵的第10師團主力,突然遭到了胡宗南部和孫連仲部的兩麵夾擊。
日軍猝不及防,被打得措手不及,死傷慘重,多達2000餘人。
經過這一係列的戰鬥,第10師團遭受了沉重的打擊,每個中隊的人數都已經不及30人,戰鬥力大減。
次日晚,胡宗南未經第5戰區司令長官部批準,擅自放棄信陽,平漢線被切斷。
在這場激烈的戰役中,日軍第2軍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決定乘勝追擊,消滅第5戰區的主力部隊。
他們下達命令,要求第3師團的一部分兵力確保信陽附近的安全,而第10師團等主力則迅速向武漢西北方的應山、安陸、花園等地挺進,企圖與第6、第13、第16師團形成合圍之勢,將平漢路以東的第5戰區部隊一網打儘。
時間來到10月24日,日軍如餓虎撲食般迅速占領了應山。
緊接著,在26日,他們又毫不費力地攻占了安陸。
這一連串的勝利讓日軍士氣大振,而平漢線方麵的中國防線卻因為胡宗南的全軍擅自放棄信陽,並退往信陽西北,導致正麵防線出現巨大漏洞,全線陷入一片恐慌和震動之中。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第5戰區司令長官部當機立斷,立即下令各部隊火速向漢水以西地區撤退,以避免被日軍合圍殲滅。
與此同時,羅卓英的武漢衛戍部隊與劉汝明的第68軍等部則在三關一線與日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拉鋸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們充分利用有利地形,頑強抵抗,與日軍反複爭奪每一寸土地,竭儘全力遲滯日軍南下的步伐,為平漢路東的部隊爭取寶貴的撤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