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1年的一整年裡,陳哲始終未曾離開過西郊機場附近。
就在這片區域,馬車廠如同一台不知疲倦的機器,源源不斷地生產出大量的馬車。
據統計,馬車廠每個月的馬車產量高達100輛!如此高效的生產速度,使得全年的四輪馬車總產量達到了驚人的1200輛。
這些馬車中的一部分,被分配給了榮譽第3師,共計400輛,為軍隊的運輸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剩餘的那些馬車並沒有被閒置,它們全部被送往了西安的家誠公司,並在那裡成功地售出,換回了巨額的財富。
然而,正當馬車廠的生產如火如荼之際,一場可怕的災難卻悄然降臨。
自1941年起,河南地區遭受了持續的乾旱侵襲,農作物的產量大幅下降。
到了1942年,乾旱的情況愈發嚴重,夏秋兩季的收成幾乎可以用“絕收”來形容。
土地乾裂,顆粒無收的慘狀在全省範圍內隨處可見。
更糟糕的是,乾旱過後,1943年的春天,河南又爆發了大規模的蝗災。
蝗蟲鋪天蓋地,遮天蔽日,所到之處,莊稼無一幸免,被啃食得乾乾淨淨。
這場蝗災猶如雪上加霜,進一步摧毀了本就脆弱不堪的農業生產。
陳哲通過自己辛勤努力掙來的錢,大量收購了糧食。
他深知這些糧食對於那些處於困境中的人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於是,他毅然決然地派出了一支由200輛馬車組成的龐大車隊,前往河南的國統區,開始了一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人口遷移。
這項工作並非易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陳哲為此付出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不辭辛勞地組織和安排著一切。
他不僅要確保糧食的安全運輸,還要妥善處理人口遷移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對於那些願意遷移的人們,陳哲毫不吝嗇地提供了充足的糧食,以保障他們在旅途中的基本生活需求。
他將這些人分散運送到了臨近的幾個省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他們能夠重新開始生活。
然而,陳哲的能力畢竟有限,他無法幫助更多的人。
儘管如此,他已經儘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為那些流離失所的人們帶來了一線生機。
1942年初,陳哲決定停止救災行動。
他將部隊全部調回師駐地,進行緊張的集訓,為即將到來的緬甸戰役做準備。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無心抗戰的官兵被退伍,離開了榮譽第3師。
這雖然是給官兵們娶老婆後的一個小小“後遺症”,但陳哲並不想帶著這樣的官兵進入緬甸與日軍作戰。
陳哲深知,一支有戰鬥力、有決心的軍隊對於戰爭的勝負至關重要。
他希望通過這次集訓,能夠打造出一支真正強大的隊伍,去麵對緬甸戰場上的嚴峻挑戰。
在對部隊進行重新整訓之前,陳哲深思熟慮後,毅然決然地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一部分官兵退伍。
他並不是一個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的人,相反,他深知這些抗戰官兵們已經為國家和民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他們的貢獻不可磨滅。
然而,陳哲也明白,要帶領所有官兵一同前往緬甸作戰是不現實的。
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家庭,而且戰爭的殘酷性使得並非所有人都適合繼續戰鬥下去。
因此,經過權衡利弊,他決定讓一部分官兵離開軍隊,回歸平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