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緬作戰前的幾天時間裡,陳哲安排突擊營對宋翰文的這支隊伍進行了一些簡單的軍事訓練。
這些來自緬甸的華僑們每天都會被帶到山裡,接受一係列嚴格的訓練項目,包括地雷埋設、實彈射擊以及野外生存技巧等。
與此同時,在緬甸開診所的一名華人醫生和幾名被挑選出來的華僑則被單獨組織起來,進行專門針對戰場救治的訓練。
在激烈的戰鬥環境中,及時有效的醫療救援對於傷員的生命至關重要。
陳哲在這段時間頻繁參加各種軍事會議。
在這些會議上,他與第5軍軍長杜聿明、200師師長戴安瀾、22師師長廖耀湘、96師師長餘韶以及第66軍軍長張軫等眾多軍官們相識。
特彆是第66軍的38師師長孫立人,陳哲與他逐漸熟悉起來。
這幾位軍官都是此次入緬作戰的幾支部隊主官。
榮譽第3師所在的第66軍實際上是一支拚湊起來的部隊。
軍長張軫,陳哲早在徐州會戰期間就與之有過接觸,因此對他也算是略有了解。
他心裡很清楚,張軫絕對不是一個平凡無能之輩。
事實上,在1938年那場驚心動魄的徐州會戰中,張軫所率領的部隊表現異常出色,因此被人們讚譽為“翼字軍”。
而這場戰役結束之後,張軫更是因為卓越的戰功而受到了嘉獎,並且被晉升為十三軍軍長。
然而,儘管張軫有著如此輝煌的戰績,但由於他並非出身於蔣介石的嫡係部隊,而是雜牌軍出身,所以始終未能得到老蔣的完全信任。
在1939年,張軫被免去了軍長的職務,表麵上看似得到了升遷,實際上卻是被明升暗降,調至軍政部擔任第二補充訓練總處中將處長。
時間來到1941年12月7日,這一天,太平洋戰爭突然爆發。
幾天後,張軫接到了軍政部長何應欽打來的電話,要求他立刻前往重慶。
張軫不敢有絲毫耽擱,匆匆趕到重慶後,何應欽親自接見了他,並告訴他一個好消息:軍政部打算將第二補訓處的部隊整編為三個師的甲種軍。
對於張軫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新掌握兵權的絕佳機會,他心中自然是欣喜若狂。
然而,當他滿心歡喜地等待著66軍軍長的任命下達時,卻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上了何應欽的當——新成立的66軍中,竟然沒有一支來自第二補訓處的部隊!
66軍原本下轄三個師,分彆是新28師、新29師以及新38師。
然而,這三個師中,沒有任何一個與張軫存在著深厚的淵源。
隻有新加入的陳哲部榮譽第3師與他略有交情。
其中,新28師的前身是特務頭子康澤的彆動隊總隊第一支隊,而該師的師長則由黃埔三期的劉伯龍擔任。
至於新29師,它是由康澤的彆動總隊第二支隊改編而成,其師長是黃埔二期的馬維驥。
這兩位師長,劉伯龍性格狂妄自大,並且殘暴嗜殺,是一個極難駕馭的人物;馬維驥同樣也不是善茬。
對於張軫這個空降而來的軍長,他們根本不放在眼裡,完全不買他的賬。
不僅如此,66軍的副軍長成剛,同樣也是黃埔二期的畢業生,而且還是康澤彆動隊出身。
如此一來,整個66軍的大權幾乎都被黃埔係和康澤係統的人所牢牢掌控。
張軫到任之後,處處受到掣肘,對部隊的實際控製程度相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