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第55、33兩個師團由泰國分彆向緬甸南部的土瓦、毛淡棉發動進攻,至3月8日,在占領仰光後,隨即兵分三路北進,其作戰計劃:以一路追擊撤退的英軍,侵入米內瓦,直趨卡原裡,占領仁安羌油田,截斷英軍退路;一路攻占同古,進逼曼德勒,圍殲我軍主力;一路由同古東進東枝(又名棠吉)進攻臘戌,北進八莫、密支那,截斷中國軍隊歸路。
英緬軍總司令亞曆山大根據以上敵情,與中、美三方協商決定,對中、英在緬甸部隊,作如下部署:以仰光至曼德勒(又稱瓦城)鐵路為界,由鐵路以東至泰國邊境,為中國遠征軍防禦地區,鐵路以西,為英軍防地。
中、英兩國軍隊,分三路布防迎敵,計劃在彬文那(又名平滿納)至曼德勒地區,與日軍會戰,圍殲敵人。
英軍為西路軍(有2個軍,轄:第1、17、36師、第63旅、第7裝甲旅等部隊4萬餘人)位於卑謬以北,伊洛瓦底江地區,防止敵人北進。
中國遠征軍第5軍為中路軍,其先頭部隊第200師已於同年3月8日到達同古(又稱東籲、東瓜)接替英軍第1師防務,防守同古,該軍擔任同古以北鐵路線兩側和正麵防禦,軍部設於漂貝,新22師、第96師集結於曼德勒東北地區。
中國遠征軍第6軍為東路軍,軍部設於雷列姆,暫編第55師,位於壘固地區,第49師,位於孟畔地區,第93師,位於景東地區,防止降日泰軍從東進攻,及掩護第5軍左側背,原先已進入景東的劉觀龍支隊,在孟勇芒林等地,中國遠征軍第66軍,位於曼德勒至臘戌之間,為機動部隊。
同年3月17日,日軍如餓虎撲食般再度發起凶猛攻勢,一路沿著伊洛瓦底江北上,來勢洶洶,銳不可當。
西路的英軍在日軍的強大壓力下,如驚弓之鳥,一觸即潰,毫無還手之力。
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兩路中國遠征軍卻展現出了頑強的抵抗意誌和不屈的戰鬥精神。
他們毫不畏懼地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但與此同時,中國遠征軍還麵臨著一個艱難的抉擇:是否要分兵馳援被圍困的英軍。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們毅然決定伸出援手,因為他們深知,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團結協作才是戰勝敵人的關鍵。
然而,這一決定卻讓整個戰線開始搖搖欲墜,麵臨崩潰的危險。
英緬軍隊在撤退時,竟然不顧後果地破壞了仁安羌的油田設施,這一行為不僅給當地的經濟帶來了巨大損失,更讓他們自己陷入了絕境。
果不其然,日軍迅速察覺到了英軍的動向,果斷地切斷了他們的後路,將英緬軍7000餘人和500多名記者、平民緊緊包圍,形成了一個密不透風的包圍圈,就像包餃子一樣。
麵對如此險惡的局勢,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老牌帝國主義軍隊,竟然被氣勢洶洶的日軍嚇得魂飛魄散,完全喪失了反抗的勇氣和能力。
他們隻能眼巴巴地望著四周的日軍,束手無策,最後不得不厚著臉皮向中國遠征軍發出求救信號,請求他們給予解圍。
4月15日,這一天對於英緬軍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日子。
第一軍團長斯利姆在經過深思熟慮後,下達了炸毀仁安羌油田的命令。
第二天,日軍第23師團如餓虎撲食般迅速占領了仁安羌。
他們以雷霆萬鈞之勢,不僅占領了這片重要的戰略要地,還以一部分兵力搶占了仁安羌北麵的賓河大橋以及賓河北岸的渡口。
這樣一來,英軍的退路被截斷,英緬軍第一師和裝甲第7旅的一部共計七千餘人,被死死地包圍在了仁安羌東北地區,猶如甕中之鱉。
然而,早在4月14日,英緬軍總司令亞曆山大就已經察覺到戰情的危急。
麵對日軍的凶猛攻勢,他毫不猶豫地向遠征軍發出了求援信號,請求遠征軍能夠迅速增援。
遠征軍指揮官羅卓英在接到請求後,當機立斷,下令擔任曼德勒防守任務的第66軍新編38師派遣第113團火速馳援。
時間緊迫,第133團在接到命令後,馬不停蹄地奔赴戰場。
然而,亞曆山大認為僅僅一團兵力太過單薄,難以應對日軍的強大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