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乘勝追擊,繼續向北推進。
21日起,日軍如餓虎撲食般,先後對和榜主陣地和雷列姆發動了猛烈的攻擊。
守軍雖拚死抵抗,但終究難以抵擋日軍的淩厲攻勢。
至24日,雷列姆淪陷,日軍的鐵蹄無情地踐踏了這片土地。
緊接著,日軍馬不停蹄地向臘戍進軍,企圖切斷中國遠征軍的回國之路。
臘戍一旦失守,遠征軍將陷入絕境,麵臨被日軍包圍殲滅的危險。
日軍占領臘戍後,立即遣一部南下,企圖在曼德勒地區對遠征軍形成合圍之勢。
在此情況下,史迪威、羅卓英隻得下令放棄曼德勒會戰,遠征軍各部分頭轉移。
就在此時此刻,遠征軍各個部隊在緬甸的局勢如下:第50軍軍部率領著新12師、第96師以及歸其指揮的第66軍新38師,正集結在曼勒附近的區域;第200師則正在東部側翼,向著雷列姆發起猛烈的進攻;而第6軍已經撤退到了緬甸東部的薩爾溫江以東地區;至於第66軍新29師和新28師所剩餘的幾百人,則分布在臘戍以北直至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沿線。
時間來到4月30日,遠征軍開始了艱難的後撤行動。
與此同時,占領臘戍的日軍第56師團並沒有停止他們的腳步。
除了派遣一部分兵力南下之外,在5月13日,這股日軍越過了滇緬邊境,如餓虎撲食一般,迅速攻占了邊境重鎮畹町。
麵對日軍的淩厲攻勢,第66軍兵敗如山倒,其原本的編製被徹底打亂,隻能沿著滇緬公路狼狽潰退。
日軍見狀,自然不會放過這一絕佳的機會,他們趁勢如狂風驟雨般急速向北挺進。
一路上,日軍勢如破竹,連續攻克了芒市和龍陵這兩座重要城池,並在5日成功推進到了怒江惠通橋的西側。
由於國民政府在滇西至昆明一線的軍事部署存在嚴重漏洞,沒有安排足夠的重兵進行防守。
這一疏忽使得一旦日軍成功突破怒江防線,他們將能夠毫無阻礙地長驅直入,直接威脅到整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先期退入雲南的軍委會參謀團果斷采取行動,下令炸毀惠通橋,以此來阻止日軍繼續向東推進。
惠通橋是連接怒江兩岸的重要交通樞紐,炸毀這座橋梁能夠有效地延緩日軍的進攻速度,為守軍爭取寶貴的時間。
然而,日軍並未因此而退縮。他們在發現惠通橋已被炸毀後,立即在強大的炮火掩護下,使用橡皮艇強行渡江。
麵對日軍的猛烈進攻,守軍毫不畏懼,與趕來增援的第36師緊密配合,奮力抵抗。
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持續了整整三天。
在這三天的激戰中,守軍表現出了頑強的戰鬥意誌和出色的軍事素養。
他們不畏強敵,奮勇殺敵,成功地殲滅了已經渡過怒江抵達東岸的數百名日軍。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守軍終於擊退了日軍的攻勢,使得日軍無法繼續向東推進,雙方沿著怒江形成了對峙的局麵。
與此同時,臘戌失守的消息傳來,給遠征軍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在4月30日緊急下達命令,要求在曼德勒附近地區集結的第5軍迅速向緬北撤退。
第5軍軍長杜聿明接到命令後,當機立斷,命令新20師、第96師以及新38師輪流掩護,向西渡過伊洛瓦底江,然後向北轉移,以避免被日軍包圍。
5月4日,陽光明媚,各師部隊如長龍般緩緩行進,終於抵達了甘布魯和車岡一帶。
這裡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是一個理想的候車地點。士兵們疲憊不堪,但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他們準備沿著曼德勒)密支那)路繼續北上,完成他們的使命。
然而,命運卻在此時發生了轉折。遠征軍司令長官部突然接到消息,鐵路發生了嚴重的撞車事故,運輸被迫停止。
這一突發事件讓原本就緊張的局勢雪上加霜,眾人憂心忡忡。
更糟糕的是,日軍已經占領了畹町,並且有直插緬北的跡象。
如果日軍搶先一步占領八莫和密支那,那麼遠征軍將陷入絕境。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遠征軍司令長官部經過深思熟慮,於6日果斷下令,第五軍放棄向緬北轉移的計劃,改為西進,就近向印度境內撤退。
這個決定意味著遠征軍將麵臨巨大的困難和挑戰,但也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出路。
於是,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開始了艱難的西行之旅。
史迪威將軍親自率領中美官兵百餘人,徒步穿越叢林和山脈,曆經半月之久,終於在5月20日抵達了印度的英帕爾。
與此同時,羅卓英將軍率領司令長官部的其他人員也在數日後順利抵達。
他們雖然曆經磨難,但最終還是成功地完成了撤退任務,為保存實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喜歡烽火淞滬請大家收藏:()烽火淞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