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內戰正處於激烈階段,戰火紛飛,硝煙彌漫。
在這片混亂的戰場之外,陳哲決定發揚人道主義精神,他要救治部分受傷的人。
為此,他果斷地派出了一支由艘醫療船為主兩艘坦克登陸艦為輔助的船隊,駛向國共雙方交戰的戰區沿海。
這艘醫療船會成為受傷士兵們的希望之光,為他們提供了及時的醫療救助。
船上的醫生大部分都是前田醫生幫忙從日本聘請而來,這些醫生都參加過二戰,有豐富的救護經驗。
由於日本的就業環境相當惡劣,許多人都麵臨著失業的困境。
陳哲抓住這個機會,花很少的錢招聘了20名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和100名專業的女護士,他們將為傷員們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這些醫生和護士的工資並非由陳哲直接支付,而是由前田株式會社以日元的形式發放。
這種支付方式既保證了醫療團隊的收入,又減輕了陳哲的經濟負擔。
除了醫療船隊外,陳哲後續又增派了4條坦克登陸艦作為臨時病房。
這些登陸艦不僅能夠容納大量的傷員,還具備良好的防護性能,確保在治療過程中的安全。
傷員們通過登陸艇被轉運到醫療船和坦克登陸艦上。
為了避免遭受沒必要的攻擊,醫療船和坦克登陸艦都選擇停在海邊,遠離陸地。
這樣一來,它們既能夠及時接收傷員,又能保證自身的安全。
然而,陳哲的救治行動並非完全免費。
對於那些有經濟能力的傷員,他們在接受治療後會被送回岸上,繼續他們的生活。
而對於那些無力支付醫療費用的傷員,陳哲也不會吃虧。
相反,他會在治療好這些傷員後,將他們送到衝繩島,讓他們在那裡從事種地和捕魚等工作,以抵消醫療費。
陳哲的這一舉動,為那些受傷的軍人提供了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陳哲打出了“救人”的招牌,這個舉動並沒有遭到任何人的阻止。
相反,由於他的醫療條件優越,吸引了許多人慕名而來,尋求治療。
那些軍隊直接送來的傷員都由各部隊自己付費,治療好後,由軍隊直接接走。
有些人條件較好,能夠乘坐汽車前來;而有些人則條件艱苦,隻能拄著拐杖艱難前行,甚至還有一些重傷員是被人抬過來的。
陳哲在海上醫院營業後,便帶著那由三架水上飛機組成編隊,朝著附近的交火區飛去。
這些飛機在空中穿梭,當飛機抵達交火區域上空時,陳哲毫不猶豫地命令機組人員將傳單撒向戰場。
這些傳單如同雪花般紛紛揚揚地飄落,覆蓋了整個交戰地帶。
令陳哲感到意外的是,解放軍似乎對這三架水上飛機的出現無動於衷,並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他心想,或許是解放軍認為這隻是一種宣傳手段,並不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於是,他決定在解放軍的控製區域也撒下一些傳單,看看是否能引起他們的注意。
然而,儘管傳單如雨點般灑落,卻沒有一個人前來尋求醫療救助。
與此同時,遠在後方的老蔣得知了陳哲收錢救治傷員的事情。
他隻是淡淡地說了一句:“胡鬨!”便不再過問此事。
顯然,老蔣對陳哲的行為並不認同,但也沒有過多地乾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