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轉身,無視了身後花裡胡哨的電子屏,走到旁邊一塊舊黑板前,拿起一根粉筆。
“第一筆賬:投入。”
他在黑板上寫下“投入”二字。
“沒錯,電動船改造,比同噸位柴油船貴20。一艘千噸級,大概貴50萬。”
台下一片死寂。這是承認了?
“但是!”孟遠的聲音陡然拔高,
“國家綠色航運補貼15,地方政府配套補貼5。加起來是多少?20!這50萬,國家替咱們出了!”
他回頭,看著目瞪口呆的眾人。
“至於電池,我們搞‘零首付’融資租賃,一分錢不用掏。請問,我們的前期投入,比柴油船多了一毛錢嗎?”
台下,蔣師傅的眼睛亮了。
“第二筆賬:運營。”
孟遠寫下“運營”二字,轉身看向眾人。
“千噸船,一年跑十萬公裡,燒柴油要多少錢?”他自問自答,“行情價,一百萬打底!”
“用電呢?加上電池租金,一年總共——二十五萬!”
他在黑板上,重重地寫下“100萬”和“25萬”,中間畫了一道刺眼的斜杠。
“一年,光能源就省下七十五萬!柴油機每年大修保養的錢我還沒算!我們的電機,終身免維護!”
“一年省七十五萬!”
人群中有人失聲喊了出來,呼吸都變得粗重。那不是一個數字,那是一套房!
彼得·陳的臉白了。
“第三筆賬:未來。”
孟遠丟掉粉筆頭,拍了拍手上的灰。
“國家要搞碳中和,各位比我懂。以後排黑煙的船,可能要交碳稅!交多少?隻會越來越多!”
“而我們呢?零排放!不但不交錢,國家還可以給‘碳積分’獎勵,這玩意兒能賣錢!”
“一邊是每年幾十萬的罰款,一邊是每年幾十萬的獎勵。這一進一出,鴻溝有多大?”
孟遠環視全場,竟然沒有一個人反對。
“各位都是生意場上的老前輩,這筆賬,誰比誰會算?”
“我算清楚了!”
蔣師傅猛地一拍大腿,激動地站起來,滿臉通紅。
“孟總!彆說了!我那三條船,全改!現在就簽意向書!我排第一個!”
“對!算我一個!”
“還有我!他麼的,差點被洋鬼子給忽悠了!”
“排隊!現在就排隊!”
整個會場瞬間引爆!
幾百個船東老板像潮水一樣湧向台前,把孟遠圍得水泄不通。
被晾在一邊的彼得·陳,看著那塊寫滿了數字的舊黑板,仿佛看到了壓在自己頭頂的一座大山。
他引以為傲的t模型,在孟遠這筆簡單粗暴的“土賬”麵前,被砸得粉碎。
他輸了,輸得體無完膚。
接下來的一個月,遠新集團的電話被打爆,雪片般的意向書堆成了小山。
第一批、第二批船舶改造訂單接踵而至,速度、規模,超出了所有人預料。
長江沿岸,每隔一段距離,一座座嶄新的“遠新智能換電站”如同雨後春筍,以驚人的速度拔地而起。
當第一批完成改造的“綠巨人”貨輪,悄無聲息地滑入金色水道,
與那些仍在冒著黑煙的傳統貨輪擦肩而過時,所有人都明白,一個時代,真的變了。
另一邊,國家電網,華中總部,頂樓會議室。
煙霧繚繞,氣氛卻有些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