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伸出三根手指。
“三千萬。”
整個會議室,頓時一片安靜。
周雲海和他身後的專家們,腦子裡一片空白。
賣……賣電?
把耗電大戶,做成了印鈔機?
他們是來興師問罪的,結果對方卻告訴他們,自己找到了一個金礦,順便還幫他們解決了最大的技術難題?
周雲海張了張嘴,喉嚨乾得發不出一個字。
他看著眼前這個年輕人,感覺自己幾十年的專業知識,被對方用一種新奇的方式,徹底顛覆了。
這已經不是商業模式的創新了。
這是對整個能源體係的降維打擊!
孟遠坐回自己的位置,內心毫無波瀾:想拿成本來壓我?這套路,上輩子見得多了。
他端起茶杯,輕輕吹開漂浮的枸杞。
“周總,現在,你還覺得我的電老虎,是個麻煩嗎?”
“不……不是麻煩……”
周雲海終於找回了自己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
“孟總……這,這是我們所有電力人夢寐以求的……終極方案啊!”
孟遠微微一笑。
長江,隻是個開始。
一條用智慧能源編織的,覆蓋全中國的綠色電網,才剛剛拉開序幕。
與國家電網的戰略合作,這則消息像插上了翅膀。
它不再僅僅是航運界的新聞,而是以“中國能源解決方案”的姿態,登上了全球各大金融媒體和科技期刊的頭版。
華爾街的分析師們連夜建模,試圖計算出這套“削峰填穀+反向售電”模式的商業價值;
而歐洲的能源巨頭們,則從衛星雲圖上,清晰地看到了一個可怕的對比——
一邊,是長江上悄無聲息、高效穿梭的綠色船隊。
另一邊,是他們引以為傲的萊茵河上,依舊冒著濃煙、在枯水期掙紮的傳統船隊。
一種源自東方的技術焦慮,在歐洲工業界的核心地帶迅速蔓延。
麵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標準”革命,最先坐不住的,正是德國人。
以德國幾大航運巨頭為首,一個名為“漢堡動力”的防禦性商業聯盟緊急成立。
他們的目的隻有一個:
在遠新的“中國標準”徹底顛覆歐洲內河航運之前,將這項技術的主導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一份措辭考究、姿態倨傲的邀請函,就這樣跨越了半個地球,送到了孟遠的麵前。
這才有了兩個月後,德國杜伊斯堡的這一幕。
德國,杜伊斯堡。
萊茵河畔的希爾頓頂層會議室,氣氛比恒溫空調吹出的冷氣還要僵硬幾分。
“孟先生,我們德國人,以及整個歐洲,都對貴公司的‘長江奇跡’表示由衷的讚歎。”
說話的男人叫勞斯·密特,“漢堡動力”聯盟的首席代表。
他一身剪裁得體的西裝,金發梳得一絲不苟,湛藍的眼睛裡帶著一種根植於血脈的傲慢。
他嘴上說著讚歎,但身體語言卻很誠實。
雙臂交叉,微微後仰,像個評審。
孟遠沒說話,隻是用小巧的銀勺,輕輕攪動著麵前的紅茶。
茶是中方團隊自己帶來的,正山小種。他不習慣歐洲人往茶裡加奶加糖。
勞斯見孟遠不接話,清了清嗓子,繼續占據主動。
“我們認為,遠新集團的電池技術,結合我們德國百年來的船舶製造工藝與航道管理經驗,無疑是一次強強聯合。”